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內卷」狂潮中 中國消費企業加速出海自救
 
【人民報消息】「排隊的人太多,商場裡面都站滿了,只能排到室外,一直到晚上9點半還是那麼多人。第一天第二天都是這麼多人,第一天周五很多人是請假去的。」家住美國弗吉尼亞州的Raymond Fong這樣告訴美國之音。 據美國之音報導,Raymond所描述的排大隊,指的是中國水果奶茶品牌「喜茶」在2025年情人節落地弗吉尼亞州泰森斯(Tysons)後備受追捧的現象。泰森斯距美國首都華盛頓僅二十多公裡,是弗吉尼亞州東北部的商業區,也是美國包括首都華盛頓、馬裡蘭州和弗吉尼亞州的大華府地區居民的一大購物娛樂中心。 2012年誕生於廣東江門的喜茶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4千家門店,但是除了2018年在新加坡的第一家海外分店,業務多年一直基本僅僅聚焦中國國內。 2023-2024年成了喜茶海外擴張的強勁之旅,把分店開到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和韓國;其中有些國家還紛紛在2024年迎來了第二甚至第三家門店。2025年,喜茶海外擴張勁頭不減,在日本大阪開設首店,在弗吉尼亞州泰森斯開設美國第11家分店。 Raymond選擇了在喜茶開業第三天去嘗鮮,目睹了當天人滿為患的場面。他說:「我有個朋友早上9點整就過去排隊,我是9點20去的,還帶著凳子,因為要排長隊。等到11點商場正式營業才進去。」 Raymond點的「輕芝多肉提子」茶,稅後零售價為7.88美元,約合人民幣57元。和很多不喜歡美國甜度過高的亞裔人口一樣,他覺得喜茶口感不錯,是「很少數的做得不甜的飲料」。 中國餐飲品牌加速出海,掀起「全球擴張潮」 隨著中共2022年底防疫政策放松後,疫情影響逐漸退去。餐飲行業終於走過三年至暗期,但不少企業依然還未滿血復活,業績也差強人意。 和喜茶一樣,起源於河南鄭州、目前遍布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冰淇淋茶飲連鎖品牌「蜜雪冰城」也在相同的時間段內大幅度向海外開拓新疆土。2022-2023年,蜜雪冰城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開設多家分店。在此之前,蜜雪冰城已經在越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根據蜜雪冰城招股書,他們已經覆蓋中國及海外11個國家,其中海外門店有7千家。 甚至連2020年因財務造假丑聞一度耽擱出海戰略的咖啡連鎖品牌瑞幸(Luckin Coffee),如今也再度拾起向中國之外市場進軍的計劃。2023年3月,瑞幸選擇將新加坡市場作為出海第一站,目前在新加坡共有45家門店。2024年年末,瑞幸咖啡宣布在香港開設了五家門店。據《第一財經》報道,瑞幸馬來西亞的第一家門店有望在2025年一季度開業,美國市場也在觀望之中。 早在2012年就進軍海外市場,如今全球門店已達1千家的中國火鍋巨頭「海底撈」,選擇了2024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到了同年11月,海底撈宣布,旗下121家海外分店(其中當年新增九家)在經歷多年虧損後終於實現盈利。公司表示,未來將在2025年及之後加速拓展市場,進一步深耕現有國家,同時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版圖。 小火鍋連鎖領頭羊呷哺呷哺2023年在新加坡開出海外首店,蜀九香、譚鴨血等火鍋品牌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2023-2024年,進軍海外市場的還有酸菜魚品牌「魚你在一起」、雞排連鎖店「正新雞排」、杭州餐飲品牌「外婆家」、主打台州菜的「新榮記」。 來勢洶洶的餐飲業出海潮甚至讓不少中共媒體把2023年稱為該行業的「出海元年」和「大航海時代」,而剛過去的2024則成了「沖刺年」。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預測,到2026年,海外中式餐飲市場規模有望達4098億美元。而就在五年前的2021年,這個數字僅有2611億美元。 位於北京的百煉智能調研數據顯示,北美、西歐、南美作為傳統出海目的地,是企業選擇最多的出海地區,分別有31%、28%、28%的企業在該地區布局,不過這些傳統目的地正逐漸被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區域追趕。 出海熱潮背後的商業邏輯:資本驅動 vs. 國內市場飽和? 位於北京的宏觀經濟研究者姜力(應本人要求不使用真名)告訴美國之音:「所謂出海元年和沖刺的說法,我感覺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國內市場做不下去了,那些大的品牌就有動力出海。但是我覺得另外一個根本原因是他們都在香港上市,都融到資了。他們在香港融到錢後,再投資是不會投回中國大陸的,所以就想試水美國,而且美國這邊有些成功的先例,比如像小肥羊,鼎泰豐等。」 位於紐約的投資人Eric Wong在談到類似喜茶的企業的出海之路時告訴美國之音:「他們在國內的增速在下降。國內非常卷,所以去海外發展。他們在海外的成本優勢比較明顯,運營成本一般會低於海外的競爭對手,所以想往外走。」 姜力認為,餐飲行業出海不涉及政治因素,所以相對安全。「畢竟是吃的,不那麼敏感。在歐美開店,成本雖然很高,但還是掙錢的。因為成本高,門檻就高,利潤率就高。當然,他們市場沒有那麼大,因為主要市場是華人。」 Eric Wong認為,餐飲業出海是否能成功取決於他們如何把握產業鏈和服務。他說:「拿海底撈舉例,他們在國內能做起來,是因為整個產業鏈都是自己持有的,在海外這個優勢還沒建起來,比較難做。瑞幸也是一樣。他們在東南亞開了一些店,然後現在想要來北美開店。他在中國規模那麼大的原因之一是整個產業鏈都在那邊,要出海的話不知道能不能成行。」 姜力告訴美國之音,這幾年中企出海和早年的模式相比,變得更「聰明」了。他說:「這一大堆中國企業,無論國企私企,還是科技或消費,他們出海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都升級了,和早年不一樣。以前他們經常做不到和當地的法規合拍,而現在變得更適應當地的規矩,會做市場調研,還有後續的宣傳和投資,做得非常成熟。」 消費品牌加速「國際化」:不再強調「中國制造」? 長期關注中國企業上市和發展的Eric Wong提到了幾家近年在海外發展迅速的消費企業。他說:「在消費領域比較突出的是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名創優品在海外擴張很快,泡泡瑪特的盲盒也非常火。他們的股票過去一年翻了四五倍。泡泡瑪特基本上過去是純在國內,然後兩年前開始出海,海外業務的增長速度非常快,現在已經佔整個業務的一半了。」 他補充說,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擴張的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因為有關稅和物流稅的問題,現在業務在往美國以外的市場走。「以前美國市場的佔比非常大,現在越來越小了。」 2022年9月,拼多多正式在美國市場上線全托管跨境平台Temu。根據投資機構Earnest Analytics的信用卡數據,自Temu推出以來,約有18%的美國家庭在Temu上購過物。 Eric Wong說,以前大家認為Temu在美國要虧損很久,結果發現並非如此。Temu美國銷售額在2023年約為180億美元,而2024年上半年就已經達到200億美元。截至2023年底,Temu已在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站點,目前仍以北美為主要市場,但佔比正逐月下降,新市場佔比持續提升。 Eric分析說:「我們看下抽成。你在國內的平台上賣,他們大概抽成5%。平台用這5%的收入來支撐運營。亞馬遜在美國抽20%左右。所以你去跟他競爭,你哪怕抽15%也是比他低很多了,但還是比國內要高。當然有很多成本,運輸啊關稅啊都要考慮。但是用5%跟亞馬遜的20%去比的話,差別還是相當大的。」 中國企業出海的融資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4年,美股市場共有225家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在美國IPO上市。其中,50多家中資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公開數據顯示,這些中國企業裡面,募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僅極氪、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三家;而其他大部分公司募資額都在0.5億美元以下。 姜力分析說,中企出海融資主要以科技企業為主,而消費企業一般不容易融資,只能直接投資綠地。他告訴美國之音:「其實中國企業好幾年都融不上資。這些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也不只是沖著融資來的,他們基本上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他們上市,其中可能有一個目的是洗錢,還有一個就是增加他們在美國的曝光率。」 「一個轉折點就是,從華為之後,美國禁止給中共的國企融資,然後三大電信運營商就退市了。從那時候開始,基本上美國正經投資人都不敢碰中國股票。所以中企在美國上市,其實都融不到什麼錢,」姜力補充說。 Eric Wong觀察到有些中國消費企業出海的另外一個趨勢是:把自己打扮得不像中企。「他們不想讓消費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的一個企業,因為確實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他們把總部搬到中國之外,取個比較國際化的名字,雇海外的團隊。比如SHEIN,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他們是中國公司,但是資本市場的人都清楚。」 姜力也看到了這個趨勢:「不少中企出海現在都假裝自己是外國企業,都不願意設置中國公司子公司了,而是直接在新加坡或者英美設置新公司。生產產業鏈在中國,其他一切都是外國注冊的,主要雇外國人,跟中共撇清關系,就變成國際公司了。」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2/22/8894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