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萬象 › 文章: |
義務打掃公廁 三代人傳承優良家風(圖)
【人民報消息】武漢市青山區有一戶人家,爲了給小區居民提供乾淨的如廁環境,他們祖孫三代接力義務清掃公廁,讓愛心跨越半個世紀傳遞不息。 據新華網2017年3月19日報導,武漢市青山區楠姆廟火車站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小站,車站建起的同時在旁邊修建了一片低矮的平房,作爲車站職工宿舍,這就是現在的車站村。車站村住有近40戶人家,都沒有獨立的家庭廁所。 最近兩年,每天早上9時多,78歲的劉忠蘭老人就會戴上口罩,拿着拖把,蹣跚着去清掃村裏唯一的公廁。公廁離家不遠,路上見到地面有垃圾,劉忠蘭會慢慢蹲下身子拾起來丟進垃圾桶。來到公廁後,劉忠蘭從周圍路面開始清掃,之後是公廁裏面的地面和便池。公廁面積不大,全部清理完畢需要花費她20分鐘左右時間。 畢竟是快80歲的人了,清掃中劉忠蘭不時停下來歇口氣,她一手扶牆,一手捶着自己的腰。「我掃了快兩年了,這是接老伴的班,老伴已經掃了50多年了。」老人說。 劉忠蘭的老伴叫謝伍賢。據劉忠蘭講述,謝伍賢1954年回國到鐵路系統工作。1964年,他們一家來到楠姆廟車站。在劉忠蘭的記憶裏,公廁當初一直是簡易的旱廁,廁所周圍長滿雜草。直到5年前,小區重新翻修公廁,這才有了沖水設備。 劉忠蘭說,那個時候謝伍賢還年輕,工作之餘,他就提着掃把、拖把清掃廁所。起初,劉忠蘭和家人不理解謝伍賢:「廁所臭烘烘的,又沒錢拿,幹嘛每天把自己搞得又髒又累?」 也有鄰居笑話謝伍賢「真傻」。可謝伍賢不在乎,說自己在部隊養成閒不住的「毛病」。家人逼急了,謝伍賢就說:「村裏就這一個公廁,我累一點、髒一點,大家都可以享用更好的環境,有什麼不好?」慢慢地家人習慣了謝伍賢的「毛病」,還不時幫他一起清掃。 除了清掃廁所,謝伍賢還經常清理公廁和村莊周圍的雜草。「雜草多了容易生蛇,傷着村裏的孩子們不好。」謝伍賢對老伴說。就這樣,謝伍賢一直堅持清掃公廁到1980年退休,退休後他就成了村裏的全職「保潔員」。 謝伍賢清掃公廁的身影是從2015年初消失的。2015年1月,87歲的謝伍賢被查出患了喉癌,住進了醫院。住院後,謝伍賢唸叨最多的就是廁所沒人掃了。爲了寬慰謝伍賢,劉忠蘭承擔起每天清掃廁所的任務。3月份,謝伍賢臨終前再三交代大兒子謝常清:「你媽媽年紀也大了,一定要照顧好她,你要把清掃廁所的擔子挑起來。」 大兒子謝常清在1980年謝伍賢退休後,頂職到楠姆廟火車站上了班。父親走後,不放心媽媽的身體,下班後謝常清會接替劉忠蘭清掃廁所。 謝常清回憶,第一次清掃公廁,裏面的惡臭燻得他連連反胃。但想到對父親的承諾,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時間長了,在一次一次的辛勞中,謝常清體會到了父親堅持50多年的不易,感受到了無私付出後內心的自豪。 祖輩和父輩的愛心潛移默化着晚輩。1987年出生的孫子謝強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每逢週末也會幫爺爺、奶奶扎掃把、清掃公廁。謝強大學畢業後在爺爺的鼓勵下參軍入伍,退伍後進入武東車站上班,他工作努力,成爲培訓班班長、車站生產骨幹。爺爺走後,適逢節假日,謝強會替下奶奶和父親,自己去清掃公廁。 如今,楠姆廟車站已很少有火車通行,它所在的武九鐵路隨着城市的發展也在走向「終點」。謝強說,不久的將來,鐵路會拆遷,車站也會撤銷,公廁將不復存在。武漢市的舊城改造將來也會推進到車站村,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住進樓房,每家有自己的衛生間。「但只要公廁在一天,我就會幫着掃一天。這是爲了完成爺爺的遺願,也是想把爺爺這份愛心一代一代傳下去。」 謝強說:「爺爺傳給我們的這把掃帚,對我來說是最珍貴的東西。它象徵着堅持不懈做好事、不計得失爲他人服務的優良家風,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