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唐飒芮综合报导)医生应该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但现在道德下滑,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果医护人员能对患者尽力相救,无论结果如何,彼此关系都会和气。这里报导二则感人的小故事: 聋哑人剖腹产 护士鼓励话语写满4张纸 据媒体报导,4月18日,31岁的聋哑产妇郑女士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进行剖腹手术。为了减低郑女士的恐惧感,护士王艳以4张A4纸与郑女士交流。 王艳告诉记者:「产妇进入没有家人陪伴的手术室,独自面对未知的手术过程都会紧张,何况是听不见也不能说话的聋哑产妇?」细心的王艳在术前一小时得知郑女士的特殊状况,「第一次遇到聋哑产妇,我们就想,通过什么方式缓解她的紧张情绪,顺利生产?」 因为产妇平时习惯用写字板交流,王艳准备了几张A4纸,先写下「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迎接宝宝的到来。我是手术室护士王艳。我们会为你和宝宝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再逐条写下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手术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王艳说,比如手术要插导尿管,我就提前写好「导尿管会有些不舒服,术后第二天会缓解,不要紧张」。 18日上午,郑女士被推进手术室。「她的手一直捏着被角,很紧张。」王艳说,不止是我,手术室的护士、医生都在帮助产妇,麻醉师要了解麻醉情况,也写了很多话,询问效果。产妇看了字,用点头、摇头回应我们。 临近中午,孩子出生了,王艳第一时间将性别、重量等信息写下给郑女士看:「宝宝出生了,男孩子,对吗?恭喜你啊!」 「他的体重是3400克,评分10分(也就是说很健康)。他哭了,哭得很大声,开心吗?」 「她和丈夫都是聋哑人,肯定很关心孩子的健康,所以我特意在宝宝『哭得很大声』下面画了线,让她放心。」 看到孩子,又看到王艳写的字,郑女士流下了眼泪。 王艳以为是宫缩疼痛,赶紧「问」她:「你怎么哭了?是觉得疼吗?」 郑女士摇摇头,王艳放心了:这是初为人母的喜悦。 这则温馨的新闻感动了很多人,这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有网友说:「从她的文字内容能读到,这是一个特别体恤他人感受、有很多的爱可以分享给别人的姑娘!有输出温暖的能力,对护士姑娘来说也是她的一种幸福!」 还有一则新闻乍看之下以为是医闹,继续读下去,发现也是一则很感人的报导。 患者家属送锦旗 自备榔头钉子 据2016年4月19日四川在线报导,近日,一位带着一把榔头的病患家属来到成都市某家医院伤口造口门诊,不明所以的人纷纷避让,大家心里都在揣度,难道又是医闹? 其实,事情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 这得从头说起。63岁的徐女士是一位来自邛崃市宝林镇的农民,家境贫寒,因为多种消化性的疾病,由下级医院转入成都某家医院消化内科。在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同时,患者告诉内科医生,左肩部因为一年以前背篼刮伤,长期流脓不愈合,一年以来伤口恶臭,没有穿过一天干净的衣服。 为了让徐女士刮伤的部位得到更好治疗和护理,消化内科医生请外科造口门诊邹护士长前去会诊。经过查看病情,发现患者极度消瘦,精神状态极差,面色苍白,左肩胛部有一处伤口的皮肤溃烂,有脓状分泌物溢出。 患者的伤口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邹护士长告知患者在伤口造口门诊可使用新型敷料治疗慢性伤口,但是因为患者患有多种疾病、营养极差、身体消瘦等情况,慢性伤口愈合可能难上加难。可是,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愿望非常迫切:「邹老师,我们相信你,因为这一年以来,为了这个伤口不知道去过多少医院,找过多少医生,一直没有好转,不管结果怎么样,哪怕试一试,我们也愿意。」患者和家属的坚持和理解给了邹护士长信心,她决定放手一搏。 徐女士的家离医院很远,每次到医院换药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伤口造口门诊时间为每周一、周四上午,所以徐女士每次都需要很早就出门,当老俩口牵着手步履蹒跚的来到门诊已经是11时了。 在伤口的治疗前期,情况并不理想,但是老俩口的感情和朴实感动了邹护士长,他们的坚持也给了她信心。因为前期换药频率高,来回车费远远高出治疗费。因此,她想了个办法,指导患者在当地医院换药,写了详细的处理方法交给患者转交给当地医生,保持电话联系,让患者一周来一次医院,做到心里有数,并且根据伤口不同阶段更换不同敷料…… 一个半月过去了, 困扰徐女士一年的伤口终于愈合了,患者及其家属十分感激,于是徐女士的家属带着榔头和钉子送锦旗来了。 患者家属说:「我早就仔细观察过了,没有挂锦旗的地方,我自己带来榔头和钉子,你们就不用操心挂锦旗的事了。邹老师为我们想得周到,我们也理应要想得全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