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漢服迴歸──找回華夏兒女風采(多圖)
——漢服迴歸大賽
 
齊先予
 

1999年2月19日美國紐約時裝
展上,一名模特展示中國古代
宋朝時期女子的服飾。(法新社)
【人民報消息】中國古人的服裝是個非常豐富龐大的系統,當今中國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類似的設計,而我們卻把古人最喜愛,也最能體現中國人獨特魅力的衣物給拋棄了……

中華民族自古被稱爲「華夏」兒女。《尚書正義》解釋說:「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然而昔日這個創造了美麗服飾的漢民族,如今卻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

消失了的漢服

一九六四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十元券上,中國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着中山裝。一九八七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中,十元券上面的漢族和一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着同樣的服裝。在二零零四年五十六個民族聯歡晚會上,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身着各自民族服裝,而漢族姑娘卻穿了件西式黑色晚禮服……

在海外,當人們讚歎韓國人的韓服雍容華貴、日本人的和服美麗端莊時,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韓服只是明朝漢族的一種禮服,而和服只是幾款唐朝漢服而已。

中國人最先縫製衣服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穿衣服的生物。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裏發現了一萬八千年前的骨針,說明那時的山頂洞人已經會穿衣服了。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粗麻布印痕。在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也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二十多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四十多根的絹。

中國人不但是最早製作衣物的人類,而且衣物對於中國人來說,除了普通的護身、禦寒、遮羞、美觀外,還比其他民族多賦予了禮儀道德的內涵。《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古人心目中,個人的服飾和全社會的治理都是息息相關的。

提起古人的服裝,不少大陸人以爲古人只有那種拖拖遝遝、行動極不方便的禮服,其實這是種錯覺。自從發明衣服以來,中國古人就有類似現代人這種便於勞動的便服,然而由於古人講究等級和禮儀,那些底層百姓和軍人所穿的衣物一般不在影視作品中反映出來。中國古人的服裝是個非常豐富龐大的系統,當今中國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類似的東西,而我們卻把古人最喜愛,也最能體現中國人獨特魅力的衣物給拋棄了,這無疑是當今中國人的悲哀。

迴歸大賽帶來的希望

人們常說,一個沒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她會因同化淘汰而最終被消滅掉,中華民族如今就到了這樣的危險時刻。特別是中共執政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華傳統文化被摧殘殆盡,體現在服裝和修飾方面,儘管如今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櫥窗城市裏,人們穿得西化新潮、多姿多采,然而華夏兒女本應擁有的華美典雅、雍容華貴、飄逸瀟灑的氣度卻杳無蹤跡,最符合中國人身材、膚色和氣質的服裝卻再也找不到了……

儘管前些年大陸有人提倡穿漢服,在中共兩會期間,也有代表提出要把漢服確立爲中國的國服,在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時應該穿漢服等,然而由於人們沒有從道德、禮儀和文化的深層面認識漢服迴歸的重要性,不少人把穿漢服當成了「敢於將古裝戲服裝穿上街的」COSPLAY(真人扮演動畫片人物),效果並不太好。

值得欣慰的是,總部設在紐約的新唐人電視臺正在舉辦的「全世界華人漢服迴歸大獎賽」,卻是從「全面迴歸人類正統文化」的高起點來推動漢服的發展,這無疑是熱愛本民族服飾的中華兒女的幸事,也是散居世界各地、有各種特長且有志於弘揚純真、純善、純美的正統文化的服飾藝術家們切磋技藝、共襄盛舉的良機。

據評委介紹,漢服是指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漢服迴歸設計並非完全照搬中國古代的服飾,而主要是通過借鑑唐、宋、明時期的漢民族服飾文化,源承古人「仁、義、禮、智、信」的行爲規範和純善、純美的價值取向,結合現代人的特點,以獨特創新的手法尋回漢服源遠流長的珍貴服飾禮儀文化。

比賽分兩大系列:禮儀類服裝和日常服裝,每項頭等獎一萬美元。大賽分初賽、複賽和決賽三大步,其中七月七日爲設計效果圖投稿截止日期。詳情請見大賽網址:http://hancouture.ntdtv.com

絲綢與嫘祖的傳說

西方人對中國的最早認識,很多是從「絲綢之路」開始的。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中國的絲綢就傳到了中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古蘭經》稱「絲綢是天國的衣料」,當時中國絲綢是比黃金還珍貴的寶物,到了唐代更是常常出現「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景象。

說到絲綢,人們會聯想到第一個養蠶織絲的嫘祖。嫘祖是黃帝的元妃,出生在西陵即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據古籍記載:「黃帝之妃西陵氏始蠶,即爲先蠶。」「黃帝制衣裳因此始也。」在古代,蠶稱爲「天蟲」,傳說玉皇大帝被孝順的嫘祖所感動,於是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嫘祖是第一個把野生的蠶家養,並實現抽絲、織布、製衣的第一個人。

漢服的演變形式


2007年4月28日,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的
學生身着漢朝服飾。(法新社)
一位聖者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服飾,他們彼此代表了各自體系的特色,不像現代人所認識的那樣,越是現代的就越先進越高級。

在商周時代漢服就開始了上衣下裳的衣冠制度。那時無論男女,下身穿的是裙而不是褲,人人都要束髮,髮髻要用笄別住。古籍中常見周天子賜給臣下「赤芾」(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這是貴族身份的標誌,後世稱爲「蔽膝」。

先秦時華夏族的上衣下裳朝寬衣博帶上發展。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禮記》)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爲禮服、深衣爲常服,平民以深衣爲吉服、短褐爲常服。那時已經流行皮帶,上面可懸掛各種配飾。

關於儒家崇尚儉樸,認爲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襦和褲。《禮記》曰:「衣不帛襦」。可到了六朝時,有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內穿的褲子,所以被稱爲「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最早叫「脛衣」,穿時套在脛上,甪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份,主要爲了保暖。後來脛衣變成褲,通常沒有褲襠,只有兩隻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


高髻、小袖衣、長裙、披帛,
吹笛的唐代仕女。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爲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着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着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爲石榴裙,那時的婦女喜歡畫眉毛,擦胭脂,塗口紅。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爲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爲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由於社會崇尚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慾」的保守道德觀,所以服飾以自然簡樸爲主,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爲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褲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2007年2月8日,臺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北宋書畫、
汝窯、宋版圖書特展,牆上即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畫像,
可看見當時天子的服飾。(法新社)

明代官員的袍服爲團領衫,系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文官的補子繡飛禽,武官的補子繡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皁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隻許用青色或黑色。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豔衣麗服才遍及黎庶。


2007年12月19日,在南京朝天宮舉行的集體婚禮,
新人穿着明朝式樣的婚禮服。(Getty Images)

漢服設計中的人文因素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扣子,穿着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除了這些外形特徵外,漢服還包含社會政治、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時尚審美等多種因素。

古人認爲服飾禮儀的目標是維護社會秩序,講究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漢服分五等,尊卑有別。例如,唐宋時以服色、帶飾表示官位之高低;明清時以補服形式界定職務之上下。緋(紅)色袍衫爲一至四品官階,青色袍衫爲五至七品官階,綠色袍衫則是八至九品官階。此外服制規定不僅涉及皇宮官吏,還包括社會各階層的百姓,如明代「百工百衣」的「職業裝」現象等。

漢服的設計還包括崇天地、崇神明、崇祖先等思想內容。如出於對天地的崇拜,產生了傳說中中國服飾早期的形與色。殷人尚白,是因爲視蠶爲天蟲,蠶絲的白色系上天所賜。《周易.繫辭下》載:「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幹爲天,天玄色;坤爲地,地黃色,以此爲據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的服飾。又《周禮》:「享先王,則袞冕。」即通過冕服表達對祖先的崇敬。

漢服設計中還離不開倫理道德。如古代社會要求婦女「專一」,於是後六服制皆採用袍制,衣與裳相連屬而不分。又如「婦隨夫色」,實際上是「夫貴妻榮」的翻版。此外《禮記.喪服小記》強調:「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因事關人道,故臣之爲君,子之爲父母,妻之爲夫,喪服設計都有嚴格的區別。

在漢服設計中還有考慮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習俗。如過年時,百姓的服飾要有紅色以示喜慶;清明節的衣裝要略暗以示莊重;端午節時兒童要穿「五毒衣」,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鞋」,以驅鬼避邪。

從新唐人連續兩年舉辦的「神韻」演出中人們發現,純真、純善、純美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復興,我們完全有信心相信新唐人的漢服迴歸比賽,將找回迷失多年的華夏之美。

(新紀元週刊)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8/6/26/47981.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看毛的年輕時代:天生一個壞種兒(多圖)
1. 看毛的年輕時代:天生一個壞種兒(多圖) (70,726次)

「胸中雄兵百萬」的毛原來一肚子狗屎(多圖)
2. 「胸中雄兵百萬」的毛原來一肚子狗屎(多圖) (69,715次)

忍無可忍!北川存活學生被強姦(多圖)
3. 忍無可忍!北川存活學生被強姦(多圖) (62,733次)

江攜宋祖英逃生!一張不可思議的圖片(多圖)
4. 江攜宋祖英逃生!一張不可思議的圖片(多圖) (56,694次)

瞧見沒有,就是這女人壞了彭克玉的事(圖)
5. 瞧見沒有,就是這女人壞了彭克玉的事(圖) (54,294次)

郭伯雄該殺!政治局會議唯一落實的一件事(多圖)
6. 郭伯雄該殺!政治局會議唯一落實的一件事(多圖) (50,647次)

7. 看政治局!中國最近要發生更大事 (50,607次)

薄熙來大凶兆,從一張照片說起(多圖)
8. 薄熙來大凶兆,從一張照片說起(多圖) (49,735次)

新華網特大新聞!胡溫公開斥責周永康(圖)
9. 新華網特大新聞!胡溫公開斥責周永康(圖) (49,667次)

10. 官場速記:中紀委明察秋毫 (43,796次)

劉淇:這種事情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多圖)
11. 劉淇:這種事情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多圖) (43,648次)

濟南軍區司令部的這個聲明想說什麼(圖)
12. 濟南軍區司令部的這個聲明想說什麼(圖) (41,539次)

外星人真急了:別想再蒙人(多圖)
13. 外星人真急了:別想再蒙人(多圖) (41,464次)

14. 臉又歪了!老江目前對付胡溫換新招兒 (41,314次)

老江爲此把周永康叫去訓話(圖)
15. 老江爲此把周永康叫去訓話(圖) (40,980次)

已經來了!這個新聞讓我的心發抖(圖)
16. 已經來了!這個新聞讓我的心發抖(圖) (40,909次)

17. 曾慶紅二次請求出國探親的原因 (39,653次)

南極被冰封前的文明(多圖)
18. 南極被冰封前的文明(多圖) (39,549次)

19. 溫家寶:不管如何我還得幹下去 (38,655次)

要出大事!趙本山火炬手臘像出爐(多圖)
20. 要出大事!趙本山火炬手臘像出爐(多圖) (38,455次)

小笑話:薄一波給孫子起名(圖)
21. 小笑話:薄一波給孫子起名(圖) (38,359次)

一看都傻了!這地圖原件不看還好(圖)
22. 一看都傻了!這地圖原件不看還好(圖) (38,022次)

幾張越琢磨越抖激凌的圖片(多圖)
23. 幾張越琢磨越抖激凌的圖片(多圖) (37,830次)

24. 江:要動手,現在正是時候 (36,125次)

怪事,活的死了,死的活了(圖)
25. 怪事,活的死了,死的活了(圖) (34,185次)

激情拉薩!火種熄滅,照老規矩辦…(圖)
26. 激情拉薩!火種熄滅,照老規矩辦…(圖) (33,678次)

川式紅燒肉!三個讓人震上幾震的新聞(多圖)
27. 川式紅燒肉!三個讓人震上幾震的新聞(多圖) (32,894次)

不可思議!蘇格拉底把中共抖個底兒掉(圖)
28. 不可思議!蘇格拉底把中共抖個底兒掉(圖) (32,802次)

厲害!立陶宛這個新法把中共抽筋扒皮(多圖)
29. 厲害!立陶宛這個新法把中共抽筋扒皮(多圖) (32,543次)

30. 咦,歐衛想做老江的耷拉孫兒 (31,724次)

31. 這毛病基本都有!不要緊,藥方在此 (31,462次)

中共樂的一癲癲!布什離任前的最大抱負(多圖)
32. 中共樂的一癲癲!布什離任前的最大抱負(多圖) (31,091次)

希拉里要離婚!誰來關心美國(多圖)
33. 希拉里要離婚!誰來關心美國(多圖) (30,477次)

我有一個比這建議更絕妙的建議(多圖)
34. 我有一個比這建議更絕妙的建議(多圖) (29,720次)

嚇死人!最後那奧運魚預示這個大災難(多圖)
35. 嚇死人!最後那奧運魚預示這個大災難(多圖) (28,936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