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鼓樂大唐風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張荔12月31日報導)據說,早在堯舜時,山西人就用鑼鼓宣告來喜慶。這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火的喜慶鑼鼓與春天一同走來。它以民衆自娛自樂的演奏形式,在民間舞蹈鼓樂藝術中佔盡了風騷。 這種自然承傳,世代延續的山西鑼鼓不僅種類繁多,表演也千姿百態。 然而,山西最有名的鑼鼓要數威風鑼鼓了,它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藝術。
雷霆天威 相傳,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就流傳下了威風鑼鼓。這種鑼鼓的特色就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着裝,都在展示威風。這也鑄就了山西鑼鼓的風格,它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 山西鑼鼓注重氣勢,也偏愛幽默。領鼓者頭頂着鼓,腳上架着鼓,兩耳垂着鼓,上翻下躍,仰打側擊,把山西人對生活的情趣揮灑得淋漓盡致。 山西鑼鼓,這不息的聲威,這不朽的畫卷,它使古老的黃河激情,它使渾厚的黃土地騰飛,它使這方的水土孕育的兒女青春永在。 甘肅蘭州的太平鼓,傳說明朝初年(約1370年),大將徐達、馮勝西征元軍,接連獲勝。而駐守在永登的元軍殘部頑抗不降,難以攻下,這時恰逢元宵節,徐達命令部隊製作了一批又長又粗的鼓,並把武器藏入鼓中,然後令軍士扮作社火隊混入城中,裏應外合,攻破了永登城,蘭州獲太平。太平鼓的名稱和形狀由此而得。 據說,蘭州太平鼓的動作演變同明朝設在蘭州的兩官倉有關。每逢開倉放糧,成千民夫裝糧運糧時,展開一場力量的比賽。人們崇尚由力量煥發出來的美,於是把搬運動作演變爲太平鼓的基本招式。沉重的鼓聲,賦予這些西北漢子顯示力量的機會,龍騰虎躍的步伐,深含着對力量的崇拜,淋漓盡致地表現着他們的自信。 如今,蘭州太平鼓已成爲當地最具有特色的社火形式之一。無論黃河岸邊的田園春舍,還是山谷深處的崖畔坡下,每當威武的太平鼓轟然響起,這塊黃土地頓時就沸騰起來。太平鼓響到哪裏,便把美好的祝福帶到哪裏,送上關切,送上溫暖願。
龍鼓樂大唐風 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州地區民間傳統音樂的一朵奇葩。潮州大鑼鼓以打擊樂爲主,是以大鼓爲中心,以嗩吶爲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即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着樂隊的演奏。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爲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州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潮州大鑼鼓流行於粵東、閩南以及南亞一帶,凡是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鑼鼓的風采。每逢年節,大鑼鼓便聲震百里。 在《詩經》「國風」中的第一篇詩《關睢》就提到了琴瑟鐘鼓。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鐘鼓樂之。
在這首詩中,一位男子見到在河邊採荇菜的姑娘後,引起他的思慕,設想和這位女子結婚。以琴瑟鐘鼓的熱鬧是結婚時應有的事。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便成爲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可見在兩千多年前,在男女結婚姻之時,就用鑼鼓來慶賀了。在2005年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新年晚會上,「雷霆天威」和「龍鼓樂大唐風」那動人心魄的鼓聲,如波瀾直上九宵,似雷霆滾過天宇,以其雄渾壯闊的氣勢和撼天拔地的威力,吸引了所有在場的和在電視機旁觀衆。新唐人澳洲電視臺公司有幸邀請到新唐人旗鼓隊來參加《悉尼2006年新年晚會》的演出,相信龍鼓樂大唐風的雄渾壯闊的氣勢和撼天拔地的威力一定會讓澳洲的觀衆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