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贤去世:文革荒唐与中共体制崩溃的缩影
苗青
【人民报消息】2025年4月25日,中共首位女性副总理吴桂贤因病在深圳逝世,享年88岁。吴桂贤(1938-2025)出身河南巩义农民家庭,13岁进入陕西咸阳西北国棉一厂,成为纺织工人,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被树为劳动模范,于1975年1月至1977年9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文革期间标志性人物。与她齐名的陈永贵,半文盲农民出身的大寨公社领袖,同样在文革高潮被毛泽东提拔为副总理(1975-1980),负责农业。吴桂贤与陈永贵的快速跻身高位,折射出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中共体制的荒唐与混乱。两人仕途的起落,伴随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而终结,成为中共统治危机的历史注脚。
吴桂贤与陈永贵的崛起,是文革时期中共体制荒诞的缩影。其背后的制度缺陷与意识形态狂热,不仅导致个人命运的悲剧,也为当今中共统治危机埋下伏笔。以下从一般原因、深层原因及中共体制的荒唐性进行剖析。
吴桂贤和陈永贵成为副总理的原因
文革的意识形态狂热:文革(1966-1976)由毛泽东发动,旨在「清除资本主义复辟」,通过红卫兵与造反派进行阶级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兵是革命的主力」,要求从基层选拔干部,吴桂贤与陈永贵作为工人与农民的「典型」,被迅速提拔至高位。吴桂贤因纺织工人的劳模身份,陈永贵因大寨「自力更生」的宣传,成为毛泽东展示「工农当家」的政治符号。
政治需求与权力平衡:1975年,周恩来身患重病,毛泽东需选拔新副总理分担工作,同时平衡文革派系与老干部势力。吴桂贤与陈永贵的提拔,既满足了毛的「工农兵干部」理念,也为文革造反派提供了象征性胜利。吴桂贤负责工业,陈永贵负责农业,两人作为「一男一女」的搭配,被毛泽东亲自点名,显示其政治宣传意图。
教育与资历的忽视:文革期间,中共否定知识分子与专业官僚,强调「忠诚高于能力」。吴桂贤虽后入西北大学,但入职时仅有小学文化;陈永贵更是半文盲,靠口述完成报告。这种反智倾向让两人得以跨越专业门槛,直升副总理,却也为政策失误埋下隐患。
深层原因
极权体制的个人崇拜:文革的核心是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政策决策由其意志主导。吴桂贤与陈永贵的提拔,源于毛的「工农革命」幻想,无视制度规范与能力要求。这种个人崇拜导致决策随意性,副总理人选沦为政治道具,反映中共体制缺乏理性与制衡。
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扭曲:文革将阶级斗争推向极端,知识分子与专业干部被打倒,工农兵被神化为「纯洁力量」。陈永贵的大寨模式被宣传为「农业奇迹」,实则数据造假与资源浪费。吴桂贤的劳模身份被夸大为「革命典范」,掩盖其管理工业的无能。这种意识形态扭曲,让半文盲与基层工人成为高层领袖,导致政策混乱与经济停滞。
体制腐败与权力真空:文革摧毁公检法与党政机关,造成权力真空。毛泽东通过提拔「工农兵」填补空缺,却未考虑其能力,吴桂贤与陈永贵在高位难以胜任,政策执行多靠老干部补救。这种权力真空下的随意任命,暴露中共体制的腐败与无序。
中共体制的荒唐性
吴桂贤与陈永贵的副总理仕途,集中体现了中共体制在文革时期的荒唐:
反智任命的荒诞:陈永贵半文盲,负责全国农业,却推动大寨模式,导致农业资源浪费与产量虚报。吴桂贤小学文化,管理工业,实际决策由专业官僚代劳,两人高位形同虚设。这种反智任命不仅无效,还让民众对政权失去信任。
政治宣传的虚伪:中共将吴桂贤与陈永贵塑为「工农当家」的标志,却掩盖其无能与政策失败。大寨模式的造假与吴桂贤的劳模神话,是中共宣传机器操纵民意的缩影。这种虚伪宣传让民众在文革后对政权产生深刻怀疑。
体制崩溃的先兆:文革的荒唐任命是中共体制崩溃的缩影。毛泽东的个人意志凌驾制度,导致政策混乱与经济倒退(1966-1976年GDP年均增长仅2%)。吴桂贤与陈永贵的快速落马(文革后被边缘化)显示体制无法自我纠正,埋下今日统治危机的种子。
结语
吴桂贤与陈永贵的仕途荒诞,反映了文革时期中共体制的极权与反智,成为其统治危机的历史注脚。今日中共面临145%关税战、房地产危机(地方债90万亿)与民怨沸腾,其集权体制与意识形态束缚延续了文革的荒唐基因。吴桂贤去世唤起民众对文革浩劫的反思,却也提醒人们看到当今中共统治的脆弱。中共试图以民族主义与维稳掩盖危机,如腐朽断壁,无力回天。文革的荒唐遗毒与经济崩溃的现实,已为中共敲响了丧钟。 △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9/90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