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美中關稅大戰下,「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周五(25日)發布今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自由亞洲電臺發現,當中不僅連續5年將「中美關係緊張」視為「首要商業挑戰」,在華營商的態度亦比以往明顯兩極化,雖然仍有半數會員視中國為三大投資市場,但「完全不再考慮中國作為投資地」佔比急升至逾20%,更首次用「令人警覺」、「退出意向增強」來形容美資撤出趨勢。情況均反映美企對中國投資信心比疫情時更差。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2025年度《白皮書》由逾100位「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企業代表共同撰寫,反映美企對在華監管與營商環境中的切身經驗。當中指出,中美兩國關係日益緊張,已連續五年成為在華美資企業面臨的「首要商業挑戰」,「超過了合規風險和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特別是本月關稅措施升級,令營商風險和成本上升,為跨國供應鏈帶來新的障礙。 中國美國商會董事會主席柳青(Alvin Liu)表示:「今年的《白皮書》集中體現了企業在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重新抬頭、企業運營風險上升,以及政策監管不確定性加劇這一背景下的心聲。我們當然,以政策透明和相互理解為基石的、穩定的和建設性的美中關係,不僅關係到企業成功發展,更是全球經濟穩定的關鍵。」 自由亞洲電臺比較2023年及2024年的《白皮書》,其正值前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及新冠疫情時期,與今年處於「特朗普(Donald Trump)2.0」政府的報告,發現有多點不同之處值得留意。 受訪會員將東南亞作為替代市場 首先是備受關注的在華美企撤資態度上。過去兩年,受訪會員對華投資「謹慎觀望」,部分漸見「信心滑坡」及將東南亞作為替代市場,但大多對看重中國市場,並期待環境有所改善。 然而,今年的《白皮書》顯示,企業信心趨向兩極化,雖指仍有近一半美企仍將中國列為前三大市場,但將中國列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比例,較上年跌6%;同時還有21%的美企不再將中國列為優先投資目的地,此比例是新冠疫情爆發時水平的一倍。當中更首次明確形容撤資趨勢「令人警覺」(alarming)、「退出意向增強」的趨勢。 另外是在華美企的擔憂上。過去2年,在華美企主要關注中共大幅收緊《反間諜法》、「清零」及無預警的封控防疫政策,以及拜登對華實施高科技等部分出口限制、地緣政治等,但隨疫情過去,對於美企而言,大多認為中美關係變化帶來的壓力仍是「有系統性、有預測、某程度上穩定」。 白官強硬對華政府影響美企投資中國信心 相反,今年面對在川普對華強硬升級、頻繁改變的關稅政策、引發中美以至全球關稅大戰之下,美企不但對前景更為憂慮,亦認為中美關係帶來的風險、不確定性增加。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白皮書》指出,在擔心美國對華政策外,美企依據近年經驗,認為中共即使有不少吸引外資的利好政策出台,包括《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修訂及監管流程改革,但實際操作上,特別是地方政府推行的層面上,其不確定性仍是「重大風險」,即「說一回事,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至於改善中美營商合作上,商會建議雙方應限制出口管制、對外投資審查和供應鏈准入,「僅針對最敏感的國家安全風險,盡可能減少對關聯經濟體的干擾」;同時,美國的政策必須避免對依賴於一體化供應鏈的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為「過度的去風險化、積極的經濟脫鉤或過高的關稅系統都有可能導致全球貿易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