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秦漢時人認為古代的那些聖賢,不僅是創造的功績出類拔萃,舉世無雙,就連長相也一定要與眾不同,在《論衡·骨相篇》中,就列舉了十二位聖賢的異相雲:「傳言黃帝龍顏,顓頊戴幹,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臯陶馬口,孔子反羽。」 挨個解釋一下的話,「黃帝龍顏」,顏指額頭,所謂龍顏,東漢宋均註雲:「顏有龍象,似軒轅也。」是說黃帝的額頭有龍的樣子,就像軒轅星那樣。(軒轅星,見《史記·天官書》) 「顓頊戴幹」,幹指盾牌,但「戴幹」肯定不能簡單理解為「頭上戴著面盾牌」,何為「戴幹」,有兩種說法,明代方以智認為「面額高滿曰戴幹。」是說人的面部和額頭高聳飽滿,就叫戴幹;清代人吳承仕認為「戴幹」應是「鳶肩」之誤,是說顓頊的肩膀像鳶(老鷹)一樣。二說未知孰是。 「帝嚳駢齒」,駢,物體連成一整塊叫做駢,齒在文言中則專指門牙,所謂「駢齒」,是說帝嚳的門牙是長成一塊的。 「堯眉八採」,所謂「八採」,許慎解釋說:「眉理八字也。」是說堯的眉毛一撇一捺就像八字一樣,西漢的《尚書大傳》和晉代的葛洪也都是這樣認為。 「舜目重瞳」,瞳就是眼珠,傳說舜一個眼眶裡長著兩顆眼珠,所以叫做重瞳,很著名的典故了。 「禹耳三漏」,《淮南子》寫作「參漏」,東漢高誘註雲:「參,三也。漏,穴也。」依他的解釋,「三漏」就是說大禹每邊耳朵都有三個眼。 「湯臂再肘」,按字面意思,就是說商湯一條胳膊上長著兩個手肘,很不可思議。 「文王四乳」,東漢《春秋元命苞》雲:「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舒明。」註雲:「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謂也。」是說周文王長了四個乳房,這是他可以養育天下的象徵。 「武王望陽」,望陽一詞解釋起來很麻煩,大致來說是指舉目遠望的樣子,但是此處提及的都是聖人的體貌特徵,而非動作,因此懷疑所謂「望陽」,可能是指武王近視眼,所以不管看甚麼都一副像在望遠的樣子。 「周公背僂」,是說周公彎腰駝背,很好理解。 「臯陶馬口」,臯陶是傳說中堯舜時掌管司法的官員,《淮南子》雲:「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於人情。」但沒搞懂為啥馬嘴會是「至信」的象徵。 「孔子反羽。」反羽,在本書另一篇中寫作「反宇」,意思一樣,《史記》上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史記索隱》雲:「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是說孔子的頭頂像翻過來的屋頂一樣,中間凹下去,而四面比較高。 《論衡》在舉完這十二例子後,又說:「斯十二聖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輔主憂世,世所共聞,儒所共說,在經傳者,較著可信。」這樣說來,以上的例子不僅是《論衡》的作者相信,而且是「世所共聞,儒所共說」的,是當時讀書人都知道的豆知識。 傳說聖人有異相,戰國時已如此,《荀子》中說:「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周公之狀,身如斷菑。臯陶之狀,色如削瓜。閎夭之狀,面無見膚。傅說之狀,身如植鰭。伊尹之狀,面無須麋。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舉的例子中有的是相貌異於常,有的是膚色異於常,有的是肢體異於常,但都還只是有些奇怪,遠沒到奇異的地步,像是「禹跳湯偏」,禹跳是說大禹走路有些跛,那是因為治水留下的後遺癥,跟漢代人開口就是「文王四乳」啥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列子》中說:「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其所謂「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雲雲,則是直接將上帝帝王在神話裡的形象拿來舉例,與漢儒津津樂道的聖人異相並不是一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