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秦汉时人认为古代的那些圣贤,不仅是创造的功绩出类拔萃,举世无双,就连长相也一定要与众不同,在《论衡·骨相篇》中,就列举了十二位圣贤的异相云:「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臯陶马口,孔子反羽。」 挨个解释一下的话,「黄帝龙颜」,颜指额头,所谓龙颜,东汉宋均注云:「颜有龙象,似轩辕也。」是说黄帝的额头有龙的样子,就像轩辕星那样。(轩辕星,见《史记·天官书》) 「颛顼戴干」,干指盾牌,但「戴干」肯定不能简单理解为「头上戴著面盾牌」,何为「戴干」,有两种说法,明代方以智认为「面额高满曰戴干。」是说人的面部和额头高耸饱满,就叫戴干;清代人吴承仕认为「戴干」应是「鸢肩」之误,是说颛顼的肩膀像鸢(老鹰)一样。二说未知孰是。 「帝喾骈齿」,骈,物体连成一整块叫做骈,齿在文言中则专指门牙,所谓「骈齿」,是说帝喾的门牙是长成一块的。 「尧眉八采」,所谓「八采」,许慎解释说:「眉理八字也。」是说尧的眉毛一撇一捺就像八字一样,西汉的《尚书大传》和晋代的葛洪也都是这样认为。 「舜目重瞳」,瞳就是眼珠,传说舜一个眼眶里长著两颗眼珠,所以叫做重瞳,很著名的典故了。 「禹耳三漏」,《淮南子》写作「参漏」,东汉高诱注云:「参,三也。漏,穴也。」依他的解释,「三漏」就是说大禹每边耳朵都有三个眼。 「汤臂再肘」,按字面意思,就是说商汤一条胳膊上长著两个手肘,很不可思议。 「文王四乳」,东汉《春秋元命苞》云:「文王四乳,是谓含良,盖法酒旗,布恩舒明。」注云:「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谓也。」是说周文王长了四个乳房,这是他可以养育天下的象征。 「武王望阳」,望阳一词解释起来很麻烦,大致来说是指举目远望的样子,但是此处提及的都是圣人的体貌特征,而非动作,因此怀疑所谓「望阳」,可能是指武王近视眼,所以不管看什么都一副像在望远的样子。 「周公背偻」,是说周公弯腰驼背,很好理解。 「臯陶马口」,臯陶是传说中尧舜时掌管司法的官员,《淮南子》云:「臯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但没搞懂为啥马嘴会是「至信」的象征。 「孔子反羽。」反羽,在本书另一篇中写作「反宇」,意思一样,《史记》上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史记索隐》云:「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是说孔子的头顶像翻过来的屋顶一样,中间凹下去,而四面比较高。 《论衡》在举完这十二例子后,又说:「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这样说来,以上的例子不仅是《论衡》的作者相信,而且是「世所共闻,儒所共说」的,是当时读书人都知道的豆知识。 传说圣人有异相,战国时已如此,《荀子》中说:「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臯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举的例子中有的是相貌异于常,有的是肤色异于常,有的是肢体异于常,但都还只是有些奇怪,远没到奇异的地步,像是「禹跳汤偏」,禹跳是说大禹走路有些跛,那是因为治水留下的后遗症,跟汉代人开口就是「文王四乳」啥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列子》中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其所谓「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云云,则是直接将上帝帝王在神话里的形象拿来举例,与汉儒津津乐道的圣人异相并不是一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