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到墙角的香港人 开始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
杨颖宇
【人民报消息】早前ViuTV播出了由谷德昭主持的《茶餐厅》第5集,引发了不少回响。在片集中,金源食品负责人吴怡,介绍了「大光面」的历史和现状。大光面始创于1968年,是香港著名的即食面品牌,自创立后,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香港八成食肆都采用大光面。然而,好景不常,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各式货物涌港,包括即食面。结果,到了今日,大光面在香港食肆的占有率跌至两成。吴先生慨叹,生意「可能会流失,可能坚持唔到,可能好似周星驰套戏咁讲,可能无咗先至会珍惜。」片集播出后,网民反应热烈,纷纷涌到大光面的社交平台表示支持,平时每个帖只有几百个赞,自此之后每则帖文都有几千个赞。社交平台遂整理出港、九、新界采用大光面的食肆名单,供支持者选择光顾。
有人大力支持,亦有人表示不解。有前立法会议员说,「点解突然要撑大光面?近几年都无声气,选用大光面的茶餐厅又无特别」。这里有两点观察。第一,大光面的社交平台创立于2017年,之后不断介绍采用大光面的食肆,推介各种美食;也做各种宣传,接受例如《饮食男女》等媒体的专访;也与其他潮流文化有所交集,例如推介《奶茶通俗学》,塑造大光面饼漫画造型。换言之,大光面在过去几年如一般香港人一样,一直努力在狭缝中寻求生存空间。
大光面唤起了港人对各种物事不断流失的共鸣
第二,ViuTV的大光面访问,唤起了香港人这几年对各种物事不断流失的共鸣。2019年社会运动失败后,支撑起香港的各种元素迅速崩塌,一浪接一浪:政治层面的选举制度、市民心仪的政治人物,学校、旅行社、美食广场、电器老字号、外资公司,连教育制度行之有效的多元训练,逐渐消失于眼前。吴先生那句「可能无咗先至会珍惜」,潜台词是:市民对政治、经济、教育大转变固然不可能力挽狂澜,难道无力感重得连一个面饼也不能留下?
换言之,过去很努力促销的大光面,今次ViuTV专访成功,其实是香港遗址化过程所积累业力的大反弹:被迫到墙角的香港人,开始珍惜一碗沙嗲牛肉面的可贵。
是的,「大光面反弹事件」,若要深刻了解其性质,便要从「沙嗲牛肉面关注组」谈起。
2019年「反送中」运动,各界成立了众多反修例关注组,透过其组织能力,举办了人链活动、请愿活动、联署、三罢等,推进了运动的发展。然而,随著「港版国安法」的实施,港府对社运的镇压越来越明显,甚至将清洗的对象伸延至六四悼念活动。很快地,最少在公共空间之中,六四记忆已无立足之地,「反送中」运动亦被妖魔化而只剩下「黑暴」二字。不要说情怀,就连记忆也无从谈起。社会情绪不能无处寄托,于是便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Mirror一队独大,出现了人们口中「镜安法」比《国安法》更可怕的现象;第二,之前众多反修例关注组退潮,但「关注组」现象仍然持续,只是针对的是较软性的对象,如食辣关注组、雪糕关注组、All Day Breakfast关注组等,雨后春笋。
在这个背景下,「沙嗲牛肉面关注组」于2020年尾成立。关于这个关注组,也有两点观察:第一,它大力提倡使用大光面,例如2021年接受Now新闻访问时说「大光面先系茶餐厅嘅好朋友」。
第二,关注组力捧荔枝角一间叫好好运的快餐店,热捧理由是「面条用大光面,细节也做得好」。该店虽然结业,但由于广受欢迎,店方决定另觅新铺重开。故事十分励志,香港人可以齐心把弥留之际的物和事召回人间。
事实上,2024年的今天,与1980年代有一定可比性。那时,中英谈判展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甚嚣尘上,但什么是「港人」,其实香港人也不太清楚,因为过往很少有人提及香港身份认同的概念。于是,港人需要急就章认识自己的过去,例如三联书店出版了「古今香港系列」,由著名掌故专家鲁金主编,「港式丝袜奶茶」也是被奠定成为香港通俗文化的象征。
香港人醒觉需要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
今天的香港,在捍卫香港身份认同上,跟以前是一致的,然而形势较1980年代更为严峻:「香港」已让位于「中国香港」,香港文化包括粤语不断被边缘化,就连港式奶茶早前也被小红书用家批评为不思进取。正是有形和无形的香港文化都迅速陷落之际,香港人便醒觉需要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那怕只是一个面饼。
有传媒报导,大光面可能是本港饮食业的「翻身救星」,因为「香港制造」之名让其出现稀缺性,引来港人甚至内地游客追捧,连米芝莲餐厅也使用大光餐作招徕。有小红书用户认为这是「真正的香港名物」,来香港旅游就要尝试香港味道。
这个个别看法能否成为普遍现象兼带动行业翻身,言之尚早,但这个看法其实道出了很寻常但掌权者往往无心看待的常识:香港之所以是香港,不是中国的香港,而是香港人的香港。要让香港有所发展,应发展香港人喜爱的香港,而不只是政权喜爱的香港。△(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3/1/8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