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经济放缓的中国、逐步崛起的印度,以及经济面持续好转的日本,3大经济体在亚太区形成新局面,虽然中国在2000年代初期创造,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2020年疫情爆发、与美国关系陷入僵局,外资撤离与房地产暴雷使经济深受打击,去年经济规模降至美国的64%,中共党魁习近平推崇的「中国梦」似乎正逐渐变调,反之,具人口红利优势的印度则趁势而起,有意取代中国成为下个世界工厂。
至于日本,在历经长达30年的经济泡沫后,经济似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去年日本股市在外资的涌入下重返荣景,跃升全球股市黑马,加上日本央行长年实施负利率政策,成功摆脱通缩困境,推动薪资及内需消费成长,而疫后回流的大批观光客再为日本经济注入活水。
中国经济全面衰退,民众消费疲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倒闭潮。(Getty Images) |
通缩+失业率高 中国经济陷危机
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困境?近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恒大、碧桂园等接连爆发债务危机,由于相关产业约占中国GDP的25%,拖累其经济表现,此外,疫后解封并未迎来强劲的复苏,反而陷入通缩困境,去年12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减0.3%,突显内需疲软的窘境。
日前中共公布2023全年国内生产毛额(GDP)年成长达5.2%,虽符合经济学家预期与北京当局的目标,但若撇除疫情期间,这是中国经济自1990年以来最慢的成长水准,显示房地产业与消费者信心的低迷,已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数据引发外界质疑,日媒《产经新闻》指出,去年中国实质GDP成长率应为负成长,认为中共隐瞒真实经济数据,也意味著投资中国的风险将增加。
在劳动市场方面,中国16~24岁青年失业情况大增,去年6月青年失业率冲至21%,但北京大学学者认为,该国实际的青年失业率恐达4成,尔后北京当局便暂停对外发布数据,直到今年1月又再次公开,虽然失业率降至14.9%,但优化过的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同样备受质疑。
短期内中国仍将面临全球经济放缓与出口疲软的冲击,加上外资撤离、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等问题,今年开局以来,中国股市持续下探,自2021年2月中股达到峰值以来,沪深300指数下跌约47%,恒生指数也下降约49%。
日圆贬值、疫后观光业复苏,带动经济成长。 (Photo by Buddhika Weerasinghe/Getty Images) |
日圆贬值 吸引大量外资
疫情、区域战事与冲突所引发的全球通膨,促使多国升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坚守货币宽松政策,使其与美国的利差扩大,日圆也随之走贬,进而推升国内通膨,虽加重日本民众的生活成本压力,但同时也扭转该国多年来的通缩局面,负利率也有望告终。
日圆贬值为日本带来一些益处,像是降低了观光客旅日的成本,顺带提高外国游客的消费力,促进日本经济成长、创造相关工作机会;此外,在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持续加码日股的助攻下,外资纷纷涌入日本股市,带动其2023年表现相对亮眼,日经225指数去年涨幅达30%,跃升全球股市黑马,并居亚股之冠;日圆弱势也推高日本出口竞争力,企业营利好转的同时,带动其资本支出大增以及加薪风潮。
值得注意的是,日圆贬值导致日本2023全年GDP换算美元后缩水,恐被经济处于低迷的德国超越,从全球第3跌至第4,《日经新闻》指出,导致日德GDP逆转的原因,除了日元贬值,也与日本长期依赖货币宽松与财政刺激经济,而非改善并提高经济实力有关。
印度极具潜力 经济有望超德赶日
印度无庸置疑是近年外资认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其人口已超过14亿,超车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平均年龄相比中国更加年轻,被市场看好有望成为下个世界工厂,印度总理莫迪(Modi)也高喊「印度制造」的口号,盼吸引更多外资进驻。
国际货币基金(IMF)先前预测,印度2023、2024年GDP均有望超越6%,到了2027年,经济规模有望超越德国,并在2029年超前日本,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
而随著美中对立情况加剧,外资陆续撤出中国,并将目光转向印度、越南,像是特斯拉(Tesla)有意斥资20亿美元在印度设厂、苹果也逐渐将供应链转移至印度,目标是2025年将印度制iPhone比例提高至25%。
然而,印度的崛起同样伴随著危机,像是基础建设不足,以及社会中仍存有的阶级意识与性别问题,加上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尽管人口庞大,劳参率依旧低迷。此外,随著人口持续增长,也引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据统计,印度2022~2023年的青年失业率高达45.4%,莫迪若想实现美好的「印度梦」,当前仍有许多挑战得解决。△
(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