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综合大陆媒体和自媒体消息,2月20日,中国大陆江苏、湖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多地,出现惊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雷打雪」天气。如江苏南京,12小时打雷772次,15小时高达近3000次。连续的隆隆的雷声,震得人们心慌慌。 人们心慌是因为惊蛰节气未到,就提前打雷,不正常;正月里打雷,也不正常;更不用说「雷打雪」更是不祥之兆。具体来说,根据节气物候,在惊蛰之前打雷都视为冬雷,「冬雷」、「正月雷」就是反常态的表象。 而民间流传的谚语对这种反常现象有著如下预言:「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正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正月雷,遍地贼」、「雷打雪,人吃铁」、「正月打雷,遍地坟头」、「正月打雷坟堆堆,二月打雷清草灰,三月打雷谷堆堆」。也就是说,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后,会出现大旱、人畜大量死亡、坟墓成堆以及因粮食短缺、盗贼遍地的情况。 还有《易妖占》说:「天冬雷,地必震。」《意林‧文子十二卷》:「昼冥夜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此国之将亡也。」 据大纪元近日报导,在中国新年期间,多地民众表示感染了病毒,有人新冠病毒(中共病毒)检测呈阳性。2月17日,《温州都市报》报导,温州市从除夕到正月初八,有3万人次就医。湖北一个3岁的孩子连续10天发烧,山东一对母子大年初六双双发烧就医。浙江、贵州医院爆满,感冒发烧患者激增。 此外,有河北、河南的民众对大纪元表示,身边不少人死亡,原因不明,新冠疫情(中共病毒)从未消失。「正月打雷坟堆堆」的预言是否在兑现中? 回溯过去四年新闻,2020年至2023年每年正月,一些地方都出现过惊雷和「雷打雪」天气。而有活了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这辈子从没见过正月打雷,2020年是第一次见到。 大陆新闻显示,2020年正月,20个省区市集体出现打雷异象。7月份长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云南春夏连旱,西南、华南6月现暴雨,新疆6.4级地震…… 2021年2月24日晚上10点左右(黄历正月十三),河南省郑州市晚上10点持续出现「雷打雪」现象,强度非常大。7月中下旬现河南特大暴雨,地铁农庄被淹;黄河中下游出现严重秋汛,8月上中旬湖北现暴雨洪涝灾害,8月中下旬陕西现暴雨洪涝灾害,云南出现6.4级地震,青海出现7.4级地震…… 2022年,2月13日(黄历正月十三)中国多地出现雷暴,大范围地出现了冬雷,且雷声轰鸣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当年夏天,中国南方高温天气持续了两个多月,是1960年代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一次,而北方则出现洪涝。 2023年,1月24日(黄历正月初三),山东烟台下雪且伴随著电闪雷鸣。当年出现洪涝、风雹、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及地震。1月26日(正月初五),四川甘孜州发生5.6级地震;四天后的1月3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6.1级地震。 简言之,过去五年,正月响惊雷已成为反常的常态,而伴随著反常的惊雷,是愈来愈密集、范围愈来愈广的各种灾难,包括民谚中「正月打雷坟堆堆」。 我们知道,2020年正月,第一波新冠病毒从武汉开始向全国、全世界蔓延。当年,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死亡数字都是惊人的。2021年1月,华人刘佳鑫在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武汉当地火葬场工作的朋友透露,疫情高峰期时,武汉每天至少有5000人死亡,一天一个地方的死亡人数就远远超过中共官方公布的数字,一个月大约死15万人,半年死多少呢?据说2021年清明节,武汉一天就有36万人扫墓,武汉一地究竟死了多少人?全国又死了多少呢?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直至现今的几波疫情中,到底又有多少人死于病毒? 上海公安局数据库泄露的10亿中国人信息、大陆殡葬业红火、食盐消耗量大幅下降、民政部不敢公开几年来的火化数据、讣告到处都是,等等现象,都在昭示著相当大数量的人死于病毒。 还有2022年1月6日,美国知名的《福布斯》杂志发表的一份由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量化金融课程主任乔治‧卡尔霍恩(George Calhoun)撰写的分析报告称,根据模型结果,至少自2020年4月以来,中共一直在谎报中共病毒死亡率。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全球范围内,中共病毒死亡人数被低估了2到4倍。也就是说,如果模型正确,全世界的中共病毒死亡人数比官方报告的人数多600万到1,800万。而且,中国与几个国家的超额死亡率比较结果,中共的数据有17,000%的偏差。 更为准确的数字来自2023年1月,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大师的开示:三年多来中共一直在掩盖疫情,中国的疫情已经死了4亿人,最终死5亿人。虽然对此有不少人仍难以置信,但越来越多曝出的信息和分析证明这个数字是真实可信的。 而中共当局对此不仅没有公开跳脚否认,反而中共国家统计局很快罕见公布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以掩盖自己的心虚。 那今年正月同样的异象再现,是否预示著还将有更多「坟堆堆」、更多的灾祸出现?预示著中共红船离沉没正在倒计时?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远离灾祸的唯一之法就是摒弃中共,一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