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鄭州封控親歷者:這個政府不是我們老百姓的政府
 
2024年12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新冠疫情三年,住在河南鄭州的朱曉娜兩次懷胎遇上封控措施,錯失保胎良機。自此,她從不關心政治到批判政府無能,最後決定出走海外。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疫情回憶起來就是個噩夢,我失去兩個孩子,看到政府的無能。」 12月5日,40多歲原河南鄭州居民朱曉娜在美國加州的家裡緩緩道來她在疫情期間的反思和覺醒。她說,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不就是要做個自由的人。」 2024上半年,朱曉娜與丈夫、剛出生的嬰兒到美國尋求庇護:「因為有些時候我們也不能去反抗,因為反抗也沒有用,這是我作為一個底層的老百姓,了解到國內的這種體制。」 朱曉娜說: 「我已經這樣渾渾噩噩,在國內沒有做到就是了解太多政治……。不能讓我的孩子還去重復我這樣的生活。因為中共這樣的體制不知道何時才能改變。 因為疫情封控 保不住兩個孩子 2020年春節期間,朱曉娜成功自然懷孕,第一時間想執行醫生保胎的建議,卻因封控無法就醫,被小區的工作人趕回家。她隨後流了產,等第一時間看到醫生時,只能接受醫生無能為力的同情。 這只是朱曉娜慘痛記憶的開端。 2020年7月,她再度懷孕,又遇上封控流了產。當時,她眼見小區關系戶能自由進出,甚至在小區門口不戴口罩聊天,憤而撥打市長熱線,在社群平台上揭露社區不做為、政府沒回應的歷程。 沒想到這讓朱曉娜惹上麻煩,執法人員登門要求刪帖:「告訴我們說,如果不刪除就要把我們抓走居留」。 她想回老家躲避監視,但 「村干部也上門說不要惹事」。 生活戰戰兢兢 理解無差別沖撞心理 2020年底,朱曉娜三度懷胎,並在2021年順利產下。不過,這並未停止她對人生乃至國家、政府與社會的思考:「好像就是一個政治任務,沒有去考慮過老百姓該怎麼生活」。 從檢測核酸到民眾生活困苦,不見政府伸出援手,朱曉娜感慨中共不僅要求民眾聽話,選擇性提供信息,還不顧老百姓死活:「政府不是我們老百姓的政府,是當官權貴的政府……。很多國內朋友生活不下去,但凡有點辦法都不會留在那裡」。 疫情期間,朱曉娜每天擔心是否臨時封控,家裡存糧不夠或是外出回不了家。此外,小區每兩天動員免費檢測核酸, 「半夜三點多,小區那個喇叭物業人員就在樓下喊『下樓做核酸『。整棟樓下來,人擠人,這時候又怕不傳染了?」 她說,地方政府設立核酸檢測亭的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可能與某些人的利益掛勾;但民眾的養老金卻一降再降、社保費用逐年增加。她的孩子出生42天打肺炎疫苗後發燒,送去醫院檢查、取完藥又被要求做核酸,自費80元,「那怕有醫保,也不能報銷」。 當民眾有難尋求政府出面時,朱曉娜還發現政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鎮壓。2022年,河南多家村鎮銀行無法提供取款服務時,當局卻派人毆打示威者,並以健康碼變成紅碼進行威脅;同年10月,富士康工廠發生動亂時,民眾也只能看到職工「集體大逃亡」,卻無法摸清實情。 另外,疫情期間許多人失業、跳了樓,「感覺每天都發生」,但政府卻沒有提供補償,反而帶條件地要求花費多少才能享多少折扣。朱曉娜說,2022年快全面解封時,她的朋友還被抓進方倉醫院隔離:「那時候就更瘋狂,感覺是在最後一筆?」 朱曉娜在疫情期間看不到希望,她的孩子剛一歲也趴在陽台上,天天哭著鬧著想出去。她說,這種感受就像近期傳出多起在大街上開車,無差別沖撞人群的感受:「雖然這種作法不對,但是說實話我能理解,因為他沒有辦法,我也沒有」。 現在,朱曉娜出了國,看到從前沒法看見的信息,也重新認識到當年白紙運動精神,並對那些站出來抵抗的人表示尊重與敬佩。 朱曉娜說,「我說話可能比較直白沒那麼好聽,我們在國內活得就像一個畜生……。來到(美國)這裡參加白紙運動兩周年的紀念運動,才詳細知道,挺佩服這些站出來的人有這樣的勇氣……。不顧個人安全,很勇敢,是英雄」。 朱曉娜認為,中共政府「欠民眾一個說法,三年說封就封,期間失去的人命何在?」她說,她愛國,但並不想孩子接受洗腦教育:「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沒有前進 」。 「我就想出來,讓我孩子至少活得像個人,有自由,有思想自由,有言論自由… 但在中國,可能到我老了死了那天都看不到這些東西吧。 」△
 
分享:
 
人氣:1,53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美中科技戰再升級!拜登發布最新一輪芯片出口管制,
美中科技戰再升級!拜登發布最新一輪芯片出口管制,
北大出現教授病亡潮!阿塞德倒臺 靈隱寺成最大輸家;苗華有哪三大靠山?
北大出現教授病亡潮!阿塞德倒臺 靈隱寺成最大輸家;苗華有哪三大靠山?
廣州地鐵超嚴安檢 罵聲一片 集體闖卡 一天被迫取消| #人民報
廣州地鐵超嚴安檢 罵聲一片 集體闖卡 一天被迫取消| #人民報
三個女人一臺戲!因爲一個美國女人,毛澤東與賀子珍發生婚變?  |
三個女人一臺戲!因爲一個美國女人,毛澤東與賀子珍發生婚變? |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