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先声─中共72年多前的承诺(21) (图)
2022年7月16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编者按:中国有句讥讽的话「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言外之意,说一套、做一套。
1999年,笔名为笑蜀的陈敏把中共非法建政前的承诺不加任何修饰、一字不改的整理成书,名为《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但书出版了之后,立即被自诩「伟光正」的党紧急回收,送进造纸厂变成纸浆。
为什么自己曾做出庄严的承诺,却在夺取政权后害怕做历史的回忆呢?
就连届时已经退休的中共政治局委员、人大委员长万里先生都没见过这些「庄严承诺」。当秘书费力找到这本书时,万里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之后困惑的问:这上面写的是真的吗?
秘书坦承,这些都是中共在国民政府当政时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只是中共达到目地,非法建政后,就把这些自己曾经万遍亿遍说过的虚伪谎言化成了纸浆。
一个翻墙帖子写道:养一头猪的饲料费,每月需要350元,养一条狗的狗粮费,每月需要 250元,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养老金 150元,知道什么叫猪狗不如吗?
如果把「伟光正」建政前后的承诺、誓言、社论和宣传资料摆放在一起看,尤其是通过亲身的经历,就会鉴定出中共是个彻头彻尾毁灭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的邪党。
历史的先声─中共半个世纪前的承诺
──编者:笑蜀
● 驳「灌输」理论
今天我们都很重视青年,把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前途,都寄托在青年身上。这是不错的。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青年常起着前进运动号手的作用。历史上的「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充分表现了青年在社会上政治上的伟大作用。三年来的抗战中,在前线,在后方,在游击区里,青年们更提供了无数舍身为国、英勇奋斗的光荣模范。
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关心着青年的训练问题,尤其是思想训练问题。就是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把青年们训练成有用之材,使他们将来能担负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的责任。
关于这个问题,各方面的意见归纳起来,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信仰往往为求其稳固起见,而不容怀疑,不许批评;又为求其普遍起见,而不容选择,不容规避(《学生之友》)。另一种主张是思想自由。这就是说,「我们应给青年的是一个呼吸自由的气圈,不是含有窒息性的气围;应给他们各种各式的滋养,使能各按本性去消化吸收;不应拿着某种定型去一孔出气地陶铸」(《大公报》)。前一种主张认为如果没有统制,则青年知识不丰,阅历不够,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后一种主张则以为,思想是活的,不是死的,要启发、要引导,使被训练者自觉的自愿的走上正确道路,否则便不能发生作用。
要正确解决青年思想训练的方法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于一种思想从无信仰进到信仰,经过怎样的过程,怎样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近代国际革命运动史以及中国革命运动史,都提出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和例证。
一种思想要在民众中取得信仰,一般地说来,应当有下列的条件。第一,这思想本身不是死去的公式,而是能够解释各种现象的完整思想系统,青年人面前遇到的难题,有了这种思想,就可迎刃而解。这样青年才会感觉这种思想之可贵。第二,只有抽象的理解还不够,必须让青年参加这种思想所领导的活动。获得自己实践的经验,以从经验中证明这种思想的正确。实践是考验一切真理最重要的尺度。一种思想是不是真理,不凭人口中的话,而要看实践中所表现的客观事实。人们决定对于一种思想相信与否,总是依靠事实和自己的经验的。第三,由不信仰走到信仰,只能经过说服、引导,只能是自觉的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命令的。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
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略)青年们如果在思想方面寻不到出路,就要在别的地方来使用青春的热和力了。于是颓废派的诱惑来了。饮食征逐、声色狗马,占住了一部份青年的纯洁身心。于是读死书的风气盛行了。「今日埋头读书,明日努力建国」。结果一部份青年和抗日脱了节。于是苦闷了,徘徊了,悲观了,失望了。一部份青年葬埋在愁眉苦眼的低气压之中,这样青年失去了应有的团结和统一,失去了必要的锻炼和修养,一任大好的韶光,空空溜去。这是青年的莫大损失,这是国家民族的莫大损失。
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在现在,在三民主义和团结抗战的思想总方针下,应当让青年们把学习与抗战工作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出革命思想的正确,产生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固不移的信心,锻炼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艰苦耐劳的作风。和民族解放事业不相容的,是汪逆精卫的破坏抗战、妥协投降的思想,帝国主义输入的奴化思想等等。对于这些反动的思想,要实行思想的斗争,使青年们自觉自愿的反对它们,厌弃它们。民族的战士,不是在学校里面,关起大门,用一种「定型法」的思想喂养得出来的,而是在复杂的民族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这正象栋梁之材不是在暖室里长成、而是在风霜雨露之中长成一样。
──《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社论(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