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追求「义」并践行「义」的人并不罕见,而那些在危难中不顾危险,依然坚持正义、选择行义之人尤为可贵。 |
【人民报消息】古代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那么何为「义」?《孟子》中云:「义,人之正路也。」韩愈《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通俗地讲,「义」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追求「义」并践行「义」的人并不罕见,而那些在危难中不顾危险,依然坚持正义、选择行义之人尤为可贵。 东汉中期的李固和杜乔是当时有名的直臣、忠臣,后世评价他们「忠直不回」、「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 李固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司徒。他年轻时便博览古今书籍,学识渊博,还通晓风角、星算、河图及谶纬之术。他二十多岁时开始在朝廷崭露头角。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六月初八,京师雒阳宣德亭发生地裂,长八十五丈。汉顺帝让三公九卿荐举淳真朴实之士进行对策,并让他们指出当下的弊病和如何为政。李固是受荐举人之一,其对策被评为第一名,而他在对答中直接弹劾皇宫中受宠的乳母以及宦官。 顺帝接受李固建议,让乳母搬出皇宫,回到私宅,宦官们也向顺帝请罪。朝廷一片肃然,李固则被任命为议郎。 其后,痛恨李固的乳母和宦官设计陷害李固,将其下狱。在一些大臣的营救下,李固之案水落石出,他被调离朝廷担任县令。不过,他到达任职所在地后即辞官回家,而且关门谢客。 两年后,顺帝皇后的父亲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辅佐政事,他邀请李固做自己的从事中郎。李固为其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永和年间,李固出任盗贼猖獗的荆州刺史。他到任后,一方面赦免盗贼以前的罪行,让他们重新开始;另一方面,则收编盗贼团伙六百多人。半年时间,荆州再无盗贼。 其后李固又被调任太山太守平贼,他同样采取恩信的方法招诱盗贼投降。不到一年,盗贼都消失了。杜乔等八使按察天下后,表奏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顺帝下诏任命李固为大司农。高升后的李固依然保持直臣的本色,多次上奏要求处罚那些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权益的官员。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顺帝驾崩,年仅三岁的太子刘炳即位,是为汉冲帝,由太后梁妠临朝听政。同月,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梁太后十分倚重李固,对于他提出的建议,比如排斥和遣退作恶的宦官,梁太后大都予以采纳,却引起梁冀的不满。 其后,冲帝在位仅148天就离世,梁太后降旨立年仅八岁的渤海王独子刘缵继承皇位,是为汉质帝,梁太后继续临朝听政。 质帝死后,李固等就立谁为帝的问题与梁冀争辩,最后李固遭梁冀诬告下狱,死在狱中,时年五十四岁。他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也都死在狱中。 而与李固同朝为臣的杜乔也是朝中重臣,先后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大司农、光禄勋,他对梁冀家族擅权不法的行为极为厌恶,多次上疏弹劾梁冀及其亲信,因此也受到梁冀的忌恨。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他与李固一起受到宦官及梁冀诬陷,下狱而死。 李固、杜乔被梁冀害死后,被暴尸街头示众,梁冀下令说:「有敢来哭泣吊丧的,必将予以惩治。」李固十五岁的弟子汝南人郭亮正在都城洛阳游学。他得知李固遇害的消息后,遂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但遭到拒绝。没办法,他来到李固的遗体前哀悼守丧。 夏门亭的亭长呵斥道:「李固、杜乔两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安抚君王献上忠心,只会无端生造是非。你们这些迂腐的书生难道要公开抗旨,干预官府办事吗?」 郭亮回道:「我郭亮含阴阳之气生于人世,行事顶天立地,且道义所在,岂能吝惜性命?你又何必以死来恐吓呢?」 亭长叹道:「身处颠倒是非的时代,天高也不敢不弯腰,地厚也不敢不踮脚。耳朵可以多听,眼睛可以多看,但口却不能妄言啊。」 除了郭亮,另外一位曾经侍奉过李固的书生董班听说李固遇害,星夜奔到李固的遗体旁,不停地哭泣。司隶知道后上奏给了皇帝,汉桓帝并没有怪罪他。董班就这样守着李固的遗体,十日依然不肯离去。 还有杜乔的旧吏杨匡听说他遇害后,号哭着星夜赶到洛阳。杨匡带着原来的赤色头巾,假扮成夏门亭的小吏守护在遗体旁,驱赶蝇虫十二天。司隶都官从事将他抓了起来,并上奏给朝廷。梁太后认为他有情有义便放了他。随即,杨匡带着铁锧去朝廷上书,请求收李固与杜乔的遗体安葬,梁太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郭亮、董班和杨匡于是用礼殡殓,将李固与杜乔的遗体归家并安葬。三人的慷慨赴义之举为天下人敬仰,朝廷亦征召他们出仕,但三人在守丧后都选择隐匿于田野。 (参考数据:《后汉书.李杜列传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