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士爲知己者死 古人交友重義勝於生命(圖)
 
周慧心
 
2020年1月4日發表
 
伯牙與鍾子期兩位知心朋友,友誼非常深厚。圖爲元代王振朋《伯牙鼓琴圖》。

【人民報消息】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士爲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古人非常重視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管仲得到鮑叔牙的識拔而爲齊國宰相;伯牙與鍾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讓爲報智伯知遇之恩捨命刺殺趙襄子。古人對知己的看重,遠在金錢名利之上,甚至超過生命。諸如此類的歷史典故不勝枚舉,說明朋友相處之道,貴在重義。 所謂朋友,一般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相交,一種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則難得。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寫道:「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高山流水 《警世通言》中有一則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8月15日那天,他乘船來到漢陽江口。晚上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伯牙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突然琴絃被撥斷了一根,這時他發現有個人在偷聽。 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發現是一個樵夫。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問樵夫:「你既然懂得琴聲,就請你說說看,我剛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那樵夫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樵夫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伯牙又爲樵夫彈了一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伯牙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樵夫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樵夫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這位樵夫就是鍾子期。兩人相見恨晚,結拜爲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沒想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鍾子期卻因病去世了。臨終前,鍾子期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8月15日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士爲知己者死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豫讓是春秋晉國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消滅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爲,「士爲知己者死」,於是下決心爲智伯復仇。 豫讓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藉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爲豫讓肯爲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 豫讓仍不死心,爲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裏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有一次,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刺殺他。 趙襄子的馬在橋上突然受驚,使得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捉了豫讓後,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爲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麼,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爲什麼一定要爲智伯報仇呢?」 豫讓說:「我在範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把我當成最優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豫讓知道這次非死不可,於是懇求趙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後一個心願,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死了,也不會有遺憾。」趙襄子答應了,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後就自殺了。 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爲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們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則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兩個兒子爭奪王位時,公子小白躲過管仲的刺殺,成功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爲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爲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爲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爲我不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爲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爲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爲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爲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國君,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爲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廉範報答知遇之恩 廉範,字叔度,北魏永平年間,隴西太守鄧融曾召任他做功曹。不久,鄧融被檢舉,牽涉到一個案件中去。廉範知道這件事複雜,難以解決,打算用變通的方法來幫助鄧融。他假託有病,請求離職。鄧融不了解他的用意,恨廉範忘恩負義,在自己正困難的時候離開。 廉範到了洛陽,改名換姓,請求代理廷尉、獄卒的工作。沒多久,鄧融果然被捕押在洛陽監獄。這時,廉範得以守衛、侍侯在他身邊,盡心地照顧他。鄧融奇怪他的相貌很像廉範,但決沒有想到他會是廉範。於是對他說:「你怎麼這樣像我過去的功曹?」廉範斥責他說:「您因爲關押在這裏,神志錯亂了吧?」 後來,鄧融被保釋出獄,貧病交加,廉範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照顧他。鄧融去世後,廉範送葬到南陽,後事辦完方才離去,最終也不說自己的姓名。 一次知遇之恩,使廉範終身不忘,而且屈己相助,士人的感恩圖報,真是無以倫比。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流芳千古,當時,劉備、關羽、張飛在結拜時表達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諾,這句話在後世廣爲流傳,可謂婦孺皆知。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拋棄時間、金錢、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濟,齊心協力。△

 
分享:
 
人氣:20,12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