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春分藥王節始於後唐,是爲祭祀藥王炎帝神農氏而流傳下來的春分、春社時節的民間盛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俗節日。 春分是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春分點,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的日子,大約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前後。這一天,晝夜、春季平分,這天之後,太陽直射位置向北偏移,北半球晝長夜短。今年的春分時節爲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五日。 春社是春分節最大的祭祀活動。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才開始有秋社。周朝時,春社在春分後的甲日舉行,是最重要的天子祭祀活動。由於五行中「戊」屬土,所以漢以後,改春分後的戊日爲祭春社日。自宋代起,社日定爲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 神農氏爲上古三皇之一,是我國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祖,被世人尊爲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曰:「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神農氏時期,人口增多,漁獵已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加上人類心靈不再純淨,越來越背離自然,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人類開始被疾病困擾。神農氏便親嘗百草,分辨出五穀,同時發明耕田犁地的工具──耒耜,教百姓耕種,引領人類邁入農耕文明時期。 三國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長於江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榮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着《本草》四卷。」 神農嘗百草,還分辨出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其中,上品藥一百二十種可養生,中品藥一百二十種可養性,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可治病,並着成《神農本草》流傳至今。《神農本草》與後來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合爲中醫四大經典,開啓中藥治病之源。 相傳,神農曾帶八名隨從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境內遍嘗百草,教化當地百姓使用農具耕種稻穀,交易百草配伍治療百病,因此此地得名香草坪(安仁縣城的古地名)。安仁人爲紀念神農及八名隨從,修建了「九龍庵」。因此,神農在安仁留下「採茶九龍庵,野飲香火堂,洗藥藥湖灣,曬藥香草坪」等許多傳說。 《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氏因此發現茶的功用,開創中華茶文化。據悉,安仁縣就是神農嘗百草,並最早發現茶葉具有保健功能的地方。 一次,神農在安仁豪山嘗百草時中毒,頭痛目眩,順手扯下幾片山泉石縫中的樹葉嚼服,解飢療渴,不料頓時滿口生津,不適漸消。神農驚喜,將這種樹葉命名爲「茶」,教授山民採此茶煎水,喝了神清氣爽。 據杭州中國茶葉研究所《名茶志》和《安仁縣誌》記載:宋幹德三年(公元965年),安仁置縣,縣民上貢此茶謝恩,宋太祖喝後,龍顏大悅。因此茶產於冷泉石山中,民間稱爲「冷泉石山茶」,能一葉泡九杯。 神農後來在安仁與茶鄉交界的雲秋山找藥時,不幸誤食斷腸草而死。兩地百姓哭聲大作,十分悲痛,在與安仁縣山水相依的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修築炎帝陵,修建高大的炎帝墓和金碧輝煌的神農殿。 安仁人懷念神農炎帝,在香草坪陸續建起神農殿、藥王寺(今萬福庵),塑了神農藥王像。爲了紀念神農在安仁「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的偉大功德,擇春分節前後各三天爲社日,每年春分、春社時節,安仁人各家各戶祭祀神農炎帝要用牛羊豬三牲和四盤草藥、四盤糧食。 祭祀完後,人們把香草和豬腳放在一起煮成湯分吃掉。後來發現吊馬礅、冬茅根等香草藥物炆的豬腳湯,吃了血氣旺筋骨壯能祛寒,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俗,春分春社時吃藥膳調養身體,防病療疾。「神農嘗百草,靈藥在安仁。」至今,安仁人都保持吃野生草藥的習俗。 安仁人祭祀藥王神農、「趕分社」習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從後唐年間、公元935年就開始了;「春分爲期,香草坪爲所,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清《安仁縣誌》);民國《中國實業志》載:「這裏有一特別風俗,即每年春分春社兩節,四方商賈雲集於縣城之洲上,競其物以發售。」 安仁趕分社習俗現已輻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河南、雲南等十餘省百餘縣,乃至東南亞地區。趕分社期間,縣城的實際人數是平時的數倍,到處熙熙攘攘、熱熱鬧鬧,趕分社場地已遍佈整個縣城;四面八方的人們齊集安仁縣城,祭祀炎帝神農和進行中草藥、谷種、農具、農副產品、生活物質、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動;草藥市場上擺滿從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各國採集而來的、涉及數百科近千種中草藥;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民間藝人在人山人海中唱社戲、演布袋戲、演皮影戲、玩雜耍、舞龍獅、踩高蹺等,更增添趕分社的熱鬧氛圍。 安仁境內建造的紀念炎帝神農的廟、庵、殿、堂,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年代之久,香火之旺,在全國也可以說是爲數不多的。最早受到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恩澤的安仁先民,對神農的崇拜敬仰之情代代相傳。 安仁縣春分節祭神農「趕分社」這一民俗節日也因其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而歷久彌新,從祭祀神農逐漸發展到今天萬人空巷、商賈雲集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