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官员漠视民命 难逃悲惨结局(图)
 
2019年12月30日发表
 
原本是小纠纷,却因官员漠视民命,终酿成大错,铸成悲剧。

【人民报消息】这些原本是小纠纷,却因官员漠视民命,终酿成大错,铸成悲剧…… 疏懒渎职酿惨剧 官员赔命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因直隶芦僧河淤塞,总督李鸿章派人筹款疏浚,修筑河堤。正定府太守(知府)卢应楷担任总办,他的属下有委员数人,分别掌管局里的部份事务。丈量河身及河身旁的田地后,开始分段取土,修筑河堤。 有一老妇赶赴局里,向官员控诉:「我家只有十亩田,家里只有我和儿媳、孙子三人以此为生。」如今这十亩田被划到河堤内,她请委员为他们申诉,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有一名委员欺骗老妇,信口开河地说官府会支付地价。老妇说,即使给钱,毕竟田地没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请委员另行拨给他们十亩良田,代替地价。一位委员假装答应「好好好」,就把老妇打发了。 老妇回家后苦心等待,但过了很久,都没有看到官府来人。于是又赶到局里申诉,委员仍打官腔,说了一番空话,又把老妇支走了。 局里这些委员没有认真安排补偿一事,老妇失去了田地,又没有拿到赔偿土地的钱,只好又来到局里。委员极其厌烦,厉声呵斥她,又唤来差吏衙役胁迫她赶快离开,别再来纠缠,否则要将她拘捕下狱。 老妇失去土地,一家人没了活路,悲伤大哭,她一时悲愤,投水自尽。儿媳见婆婆投水身亡,也抱着幼子投水自尽。这件事,只有委员和以下的人知道,而上面的督办与总办卢应楷太守都不知道。 次年,在正定任职的卢应楷忽然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危在旦夕。恍然间,他忽然接到一份请帖,让他走一遭。卢应楷随人来到一地,发现原来是城隍庙。城隍神出来迎接他,并询问他是否知道去年发生一件祖孙三代自尽的事。 这时,卢应楷看见一老妇、一少妇、一小儿跪在阶下,正在申冤诉苦。卢应楷说,他没有见过他们,也实在不知情。 城隍神说:「我也知道您不知情。这件事在阳间不过是以失察处分,因是小错,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处罚。只是那些委员,经过老妇屡次申诉,却置之不理,又没有告诉您。原本,贫民依赖土地生存,田地能供给他们的衣食资粮。若坐视他们衣食尽绝,又无动于衷,漠然以待,他们岂有不死之理?那些委员不过偷懒一时,却致三条人命于死地,绝了人家的后嗣。虽然没有杀人之心,却不能不抵命偿罪。」 城隍神说完,卢应楷就听到一阵惨叫声。他看见两名委员被绑着,跪在阶下,鬼卒以炭火遍灼他们的身体,以致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看到这种惨象,卢应楷心中大惊,一下子从梦中醒来。经过这件事,卢应楷称病辞去官职,后来他听说其中一名委员已经遍体生疮,溃烂而亡,另一委员也生毒疮,疮口之深穿透胸腹,脏腑流出,不久也死了。 身为官员,本应有爱民如子的胸怀,两位委员虽无心杀人,却因疏懒渎职,漠视民命,招致需以命还命的惨烈结局。 刚愎自用制造冤案 竟至绝后 清朝时,有一位张廉访在河南任臬台(按察使,专门管理司法和刑名的官员),为人十分刚愎自用。凡是落到他手上的案子,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严办,遇到牵扯官宦人家或富家子弟的案子,他更是处置严苛,尤其不宽贷。 当时,朝廷严禁民间私自教习武功。有个富人忽然被邻人控告,说他教练武功,图谋不轨。张廉访听说被告很富有,于是还没有审问原告、查核案情,就将富人拘捕并严刑逼供。 太守和观察使知道那富人是遭邻人诬陷的,于是竭力向张廉访澄清事实。不料张廉访听后,冷笑着说:「真是这样吗?一个没有功名的白丁,竟能使太守、观察使亲自出面为他说情?」 后来张廉访刻意将富人安了个罪名定罪,处死他,并将其家属流放边关。当时,这件案子成了一个冤案。 后来,张廉访的孙子在浙江任主簿,候补升迁未能实现,死后留下三个儿子,小儿子与侍婢通奸,怕两个哥哥指责,就用毒酒害死了他们。事情败露后,小儿子被斩首示众,张廉访家就此绝了后代。 当时知道张廉访生平行事的人都说,他自以为清廉公正、依法行事,却因严酷武断,常滥刑误判,导致冤屈,最后招致满门尽绝的悲剧。 (参考数据:《坐花志果》、《庸庵笔记》)△

 
分享:
 
人气:19,29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