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懋官平生未作過任何惡事,因此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經常受到打擊。

【人民報消息】清朝有一個老儒生叫周懋官,操着一口南方腔,不知是哪裏的人。他在科場中久不得志,生活困頓,流離失所,因此經常往來於周西擎、何華峯兩家蹭口飯吃。何華峯本亦姓周,周懋官大概是兩個人的本家吧。 周懋官迂拘拙鈍,很像一位古君子。據說,他每次參加科舉考試,往往因爲字句在筆畫上的小小失誤而被排斥;或者雖然初步被錄取,但在複試時又因爲挑出的一二個錯別字而落選。當然,也不乏考官過分挑剔的情況,比如題目中有一個「曰」字,周懋官寫的稍微狹長了些,就被看作「日」字;寫「己」字,末一筆稍往上出了點頭,考官就誤作「已」字。 周懋官因此抑鬱不平。一日,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文牒,並在文昌祠前焚燬,希望得到神明的指點。在文牒中,他說自己平生未作過任何惡事,因此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經常受到打擊。 幾天後,周懋官在夢中被一身穿紅色衣服的官吏帶到一座大殿前。一位神端坐案前,對他說道:「你功名坎坷,神明已經知道了。但是你只知道怨恨,而不知道其中的因果關係。你前身本是部院的一名官吏,生性狡猾,善於舞文弄墨,所以罰你今生爲書癡,一點兒也不懂的人情世故。又因爲前生你喜好指摘、挑剔別人的文章,雖然明知道沒什麼毛病,但還是吹毛求疵,並以此要挾作者,勒索錢財,因此今生罰你處處因爲文字而遭排斥。」 「那位神又指着生死簿對周懋官說:「你因爲『曰』字而落選,你可知道,那個考官前世乃是福建駐防音德布的妻子,是一個節婦。在地方請求旌表她爲節婦的呈文中,把『音』誤寫爲『殷』。本來,這是同聲字,又是譯音,可以通用的,但你反覆駁詰,使老婦得到的旌表銀還不夠往返的路費。」 「再說說,你爲什麼因爲『已』而落選。那個考官前世是個知縣,因爲在任上犯了錯誤,被上司罰俸祿三年一個月。你因爲索取錢財不得,就將『三』改爲『五』,『一』改爲『十』。這樣,該知縣不僅要被罰俸祿五年十個月,還要別案處分。等事情最終弄明白了,他已經蒙冤一年多了。」 「像這樣的人今生遇到了你,業報牽纏,能放過你嗎?你又有什麼委屈可言?其它種種情況也是夙因所至,不能一一告訴你了。你應該委曲順從,聽天由命,不要再抱怨了。你倘若不信,將來僧道之人還會有與你爲難的,到那時,你就會徹底明白了。」神說完,命人將周懋官轟了出來。 周懋官突然從夢中驚醒,尚自不解僧道之語。當時他正寄居在佛寺,因爲這個夢趕快搬了出來。 到了雍正乙卯年鄉試,考官本已擬定周懋官爲第十三名,但在第二場複試中有關於「僧道拜父母」的論述,其中有「長揖君親」,是引用唐朝人傅弈文中「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語」。但是考官認爲他語言上累贅,因此周懋官再次落榜。此時,周懋官才知道,自己的種種遭遇皆是夙因所至。 (參考數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