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希望成祖能用心治理国家,为民造福,而清心寡欲、重视德行正是长生之道。

【人民报消息】能够让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频频下诏求访、赐封号,甚至修宫建庙表示尊奉,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唯有张三丰。 恰恰发生在道教信仰再次兴盛的明王朝。神乎其神的法力、长生不老的秘密,让一百多岁的张三丰,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道真仙。明朝二百多年间,几乎每位皇帝为见张三丰一面,都诚心访求,那么这位盖世真人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开国皇帝朱元璋坚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对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他久闻张三丰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求访,开历代明帝寻隐访圣之先河。次年,他命张三丰弟子上武当山恭请;洪武二十四年,他遣使继续寻访,并直言「有张玄玄(张三丰别名)可请来」。但张三丰一再「抗命」,不肯现身。 明成祖朱棣继承父志,终其一生寻找张三丰,是寻访时间最长、礼遇规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访天下名山;之后又派遣张三丰的旧相识、官员胡濴在民间四处查访,只为一睹张三丰尊容。张三丰行踪不定,多年来没有回音。 求见真仙的愿望与日俱增,成祖认为张三丰的修为和道德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孙碧云到武当山静候仙驾,并带去一封辞真意切的书信。张三丰仍未露面,却让弟子送来一封珍贵的回信,阐述修身养德的道理。他说,成祖是福德无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为民造福,而清心寡欲、重视德行正是长生之道。 能够得到帝王青睐是无上荣耀,但张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绝皇帝的好意,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三丰先生本传》有句话:「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则,皇帝的职责是治国有道、为民造福,不应为追求小能小术分散处理政务的精力。 张三丰迟迟不肯现身,不图虚名,更不倨傲不群,而是出于极大的慈悲,真正为人间万民出发而做出的选择。不过,成祖最终成为第一个见到张三丰的明帝,他是靠什么打动世外高人的心呢?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兴建宫殿的同时,做了一件大事,史称「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战火毁坏的武当山,很快变成一座恢宏壮观的仙山琼阁。成祖也将对张三丰的景仰投注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张三丰曾经修道的旧址,成祖建起玉虚宫和遇真宫。这一举措,可说是武当历史上第一例,也几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礼遇。 而另一边,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一直无缘见到张三丰,永乐十四年(1416年)胡广又奉命继续寻访。诚惶诚恐的胡广一接到圣旨,就日夜兼程赶到武当山,流着泪焚香祷告,祈求张三丰了却明帝的夙愿。 明代君臣的诚挚感天动地,张三丰终于出现。他让胡广回京复命,随即神秘隐去。就在胡广返回的途中,张三丰日行千里,顷刻间出现在北京金銮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张三丰,欣喜地请教道法。张三丰为他吟唱一曲名为「访道求玄走尽天涯」的道教仙歌,便从容走下台阶,飞身离去,留下七彩祥云,经久不散。成祖君臣啧啧称奇,他们坚信世间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飞升的神迹,大大激励后代明帝寻访仙人的信心,他们或者加赐封号,或者建宫祭祀,延续明朝尊崇道教、礼遇真人的传统。而张三丰感念帝王赤诚,偶尔显圣相见,教化、规劝皇帝,让他们专注国事、勤政爱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缘见到容颜未改的张三丰,告诫自己修己安人,驱邪归正,随后即隐去;天启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顺,在宫中设祭坛求仙,幸见张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说:「真仙教我,真仙护我。」得到张三丰的一番指点迷津的密语。 关于张三丰的封号,英宗加封 「通微显化大真人」,宪宗封「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虚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这一连串名字对于张三丰来说如同浮云一般虚幻,然而却反映明人对仙家高道真挚的崇敬之心。 (参考数据:《张三丰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