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漢桓帝即位之後,偏信宦官,宦官得勢擅權,敗壞朝政,爲禍鄉里。

【人民報消息】東漢時,漢桓帝即位之後,偏信宦官,宦官得勢擅權,敗壞朝政,爲禍鄉里。如宦官侯覽曾奪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頃;其兄謀財構陷無辜,聚斂上億的財富。當時叛亂迭起,天災不絕,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忠臣賢士深爲痛恨,不斷直言上諫。吏部尚書朱穆以夏商周三代滅國之事勸諫,上書說:「案漢初之典,士人可任中常侍,中興以後,乃悉用宦者。自殤帝以來,浸益貴盛,權傾海內,窮困天下。臣以爲可悉罷省,博選耆儒宿德,與參政事。」漢桓帝怒而不納。 白馬令李雲上書,揭露宦官擅權的弊端,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結果被逮捕下獄,後死於獄中。宦官更進讒言,誣告上諫之士誹謗朝廷,漢桓帝聽之信之,下詔逮捕很多上諫之人。 看到朝政敗壞,司隸校尉李膺等一些朝中大臣與郭泰等太學生便聯合起來反對宦官當權,漢桓帝下詔逮捕李膺等二百餘人,禁錮終身。這些被捕的人多是民間認同的德揚四方的賢人、君子,如李膺、範滂等。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爲這些人申冤,要求赦免這些賢德之人,結果被宦官打死。漢桓帝又下令逮捕士人、學生等一千多人。東漢自此四處怨聲載道,瀕於滅亡。 漢桓帝死後,漢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欲起用被禁錮的那些上諫士人,上書說:「依舊例,宦者不過監宮廷門戶及管宮中各部財物,如今使與政事而任重權,子弟佈列,專爲貪暴。天下兇兇,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 宦官曹節等知悉後,矯詔竇武、陳蕃圖謀廢立,督羽林兵將其殺害,並向漢靈帝進讒言,誣陷士人「欲圖社稷」,李膺、範滂等百餘人俱被處死,其它因陷害、牽連者六七百人,分別被流放、禁錮和處死。 當時宦官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爲奸,號爲「十常侍」,爲所欲爲,殘害百姓。中郎將盧植上書規諫要任用有德賢能之士,被解職。 郎中令張鈞上書說:「今天下之亂,皆因十常侍多放親朋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申訴。宜斬十常侍,佈告天下,以謝百姓。」漢靈帝大怒,將其處死。 中郎將皇甫嵩、護軍司馬傅燮上書說:「今宦官弄權,忠臣不進,此即蕭牆舋發,而禍延四海,遂使盜賊蜂起。夫奸邪與賢良不宜共國,亦猶水火不可同器。陛下宜速誅讒佞,則善人思進,姦凶自息。」漢靈帝因其有軍功,不置可否。 漢靈帝賣官鬻爵,增賦加稅,造宮修殿,驕奢淫逸;宦官擅權禍國;忠臣賢士遭受打擊和迫害;依附權勢的地方官橫行霸道,爲非作歹;萬民嗟怨,四處逃亡,出現「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景象,天災人禍頻現。 建寧初年,先是天降大雨,久雨之後,又是久旱。那雨整整的下了五個月,水災氾濫,房屋坍塌無數。及至水退了,又經年不雨,禾苗乾枯,饑民逃難。 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五原山岸,盡皆崩裂。 漢代桓、靈失德,國祚將終,有狂風暴雨、水旱災害、地震、海水泛溢、黑氣飛入溫德殿等「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後漢書》記載:「桓、靈失德,災舋並興,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艱。於是九州島絕貫,皇綱解紐,四海蕭條,非復漢有。」 諸葛亮曾對此評價:「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傳至漢獻帝,220年分裂爲曹魏、蜀漢、東吳三國。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建國號爲「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280年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