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明朝人陶宗仪编撰《说郛》一书,书中记载有如下一则故事:南宋曹咏因为和丞相秦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上大官。他家乡有不少人奉承他,巴结他,使他非常得意。可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为人正直,不买他的账。 厉德新在家乡当「里正」(类似村长或乡长),曹咏认为厉德新区区小吏胆敢对自己如此无礼,于是怀恨在心,指使当地县官给厉德新施加威胁,处处刁难他。可是,厉德新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秦桧死了,依附秦桧而得势的人纷纷随之垮台,曹咏也被贬官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这时,厉德新便写了一篇赋,题目是《树倒猢狲散赋》。猢狲,即猴子。文章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们靠着大树荫庇作威作福。如今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四散逃走。 这是一篇很深刻、辛辣和幽默的文章。厉德新把它寄给了曹咏。被贬在新州当官的曹咏看了气得七窍生烟,但此时,他的靠山秦桧已倒,也无可奈何。 另据《七修类稿》(编撰者郎瑛,也是明朝人)说:秦桧未当官时,曾经是个私塾教师,生活比较清苦,因此颇有牢骚怨愤。他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者(这)番不做猢狲王。」秦桧把私塾中的学生,比作猢狲,而自比为「猢狲王」。所以,厉德新把依附秦桧的那帮小丑比为猢狲,不仅是言之有据,而且也更增添了击中要害、一针见血的讽刺效果。 再说,秦桧的「桧」,又恰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由于这篇讽刺文章再恰当不过,并富有妙趣,于是《树倒猢狲散赋》为当时的人们所乐于阅读和引用,「树倒猢狲散」便逐渐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