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人民报消息】自古以来,古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通常不会直接说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在《元史‧王利传》上载:「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又唐诗人杜甫的《进三大礼赋表》说:「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另《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法善弱冠时,曾游括苍白马,出石室内,遇三神人。」这些古文中的「弱冠」都是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可是为什么把二十岁的男子称为「弱冠」呢? 《礼记‧曲礼上》载有:「二十曰弱,冠。」又唐《孔颖达‧正义》:「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是说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后来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古人非常重视冠礼,《礼记‧冠义》上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又《仪礼》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礼》。《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另《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别名﹚,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家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