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

【人民報消息】自漢興起的元宵節,培育出燈籠、燈謎、詩詞、元宵、湯圓等文化之花。元宵節的歷史久遠,內涵豐富,讓我們從歷史的典籍中尋找盛唐文宋的元宵節盛況。 唐朝元宵節 春色如海的笙歌年華 唐朝以後,常常在正月十五打開居民區的門點起燈籠。唐朝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分開,這裏是指居民區的圍牆的大門。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勤政樓城牆外加了一道圍牆,從此勤政樓前樓便成了觀禮臺,樓下的廣場成爲宮廷的歌舞場。每到正月十五,唐玄宗都到樓上賞燈看戲,皇親貴族和朝中重臣設有專門的看樓。夜色將盡時,就讓宮女到樓前歌舞娛樂。有詩云:「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着詞生。」 唐玄宗的元宵燈會上,有歌舞、雜技、魔術、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等百戲,也有胡旋舞、柘枝舞、霓裳羽衣舞、龜茲樂、天竺樂等樂舞,還有琵琶、笙、笛、箜篌、拍板等組成的伴奏樂團。 元宵節的燈籠千姿百態,長短纖穠,富麗清雅,各有千秋。漢朝的黃色燈籠到了唐朝,匠人毛順打造出壯麗的燈樓。毛順給唐玄宗在上陽宮做成了二十座燈樓,每座一百五十尺。(韓鄂,《歲華紀麗‧上元燈樓》) 這個上陽宮就是梅妃寫下《一斛珠》的上陽宮。上陽宮的燈樓建成後,史上有名的道士葉法善從聖真觀來觀賞。只見上陽宮金碧輝煌,二十座燈樓座座懸以珍珠明玉,燦爛燈火映照着瑩潤的珠玉,在微風吹拂下音韻悠揚。葉法善稱讚說這真是皇家氣派,宮中的燈籠不同凡響,然後淡淡地說,涼州的燈籠雖然不比皇宮,但是也值得一看呢。 唐玄宗問到,難道你看過涼州的燈籠嗎?葉法善說,我剛從那回來。要知道這二人此時在長安,而涼州在現在的甘肅武威。唐玄宗好奇地說,我也想去看。葉法善說這個容易。於是讓唐玄宗閉上眼睛,一會兒功夫,唐玄宗再睜開眼睛時已經到了涼州街上。玄宗以鐵如意(鐵製的爪杖)換酒,興盡方歸,此時宮中的歌舞尚未停歇。 唐玄宗嚐了一次甜頭,再不懷疑葉法善的本事。開元十八年,問葉法善說,今天哪裏最熱鬧?葉法善說,廣陵最熱鬧。玄宗說,我也想去看。一會兒功夫,殿前出現了一座彩虹橋,葉法善說,橋已成。玄宗帶着楊貴妃、高力士和樂官登橋,一會兒就到了廣陵。玄宗大爲高興,讓樂官演奏一曲《霓裳羽衣曲》後回宮。幾十天后孝感官員上書說,正月十五有一隊仙人來了,演奏了一曲《霓裳》後又走了。玄宗大喜。 唐睿宗時,一個胡人請求在玄武樓外點燃千百盞燈供佛,都城裏的人爭着出城來觀看。 從敦煌壁畫看,唐宋時期的敦煌人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舉行隆重的燃燈活動,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同樂。一份一千多年前的《河西節度使大王寶剎燃燈文》顯示,在公元964年至974年間的一個元宵節,時任敦煌地區最高長官的河西節度使大王曹元忠在莫高窟主持燃燈活動。地方的最高長官主持燃燈儀式,並有文章記載,足見當時正月十五的隆重和舉國上下、中原內外崇佛信道的宗教氛圍。 宋朝元宵節 燈火輝煌的繁華盛世 宋朝沿襲唐朝的習慣,上元節的前後各一天,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綵成了山樓,掛起影燈,搭起露臺,宮廷樂隊演出各種劇目。皇上到道觀上香,然後到燈樓上,或者東華門和東西角樓上觀燈,宴飲大臣。周邊國家的使臣隨着本國的歌舞樂隊在燈樓下列開。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都搭起山棚,奏樂張燈,皇城的內城牆上都掛滿燈籠。晚上,把舊城門打開一直到天亮,讓讀書人和百姓盡情觀看,後來延長到正月十七和十八兩天。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間,下詔放燈五天。正月十八謂之收燈,最後一曲歌畢,開始拆除燈樓:「樓臺寂寞收燈夜,里巷蕭條掃雪天。」 宋太祖在建隆二年的上元節,登上明德樓賞燈,召見朝廷中的高級官員元宵節宴飲,江南和吳越的使者也列席。西洋和南洋的外國人的待遇降了一等,坐在樓下,也賞賜酒食,直到夜半。 宋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十四日,賜大食、三佛齊、蒲端諸國來進奉的使者緡錢,讓他們賞燈宴飲,對藩國的禮遇既是外交禮節,也是證明宋朝的國力。 《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回憶,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帶着太子、后妃和宮人們登上宣德樓,觀賞御街的燈籠。宋朝的元宵節有多繁盛呢?從前一年的冬至節後就開始準備了。在京都開封內,搭起山棚供人表演觀看。搭起的山棚正對着宣德樓。遊人湧到御街上來看熱鬧,「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 楊貴妃入宮後,萬千寵愛集一身,楊家子弟攀附楊貴妃裙帶飛黃騰達,每到上元夜,燃起千隻巨燭鬥富。到了宋朝,地方的官府在元宵節可以懸起千盞燈籠,宋朝的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宋室南渡之後,對精美生活的追求並沒有淡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薰風把生活滋養得更加宜人。北宋從前一年的冬至日之後開始準備元宵節,而南宋,從前一年的重陽節賞過菊花燈之後就開始準備來年元宵節的燈籠。 記載南宋生活的《武林舊事》專以「燈品」一節記載上等新奇燈籠的種類。當時蘇州和福州的燈籠爲天下冠,新安的燈籠是後起之秀。有的燈籠用玳瑁裝飾。無骨玻璃燈,像一個玻璃球。珠子燈,五色珠爲網,下垂流蘇。羊皮燈如皮影戲。 羅帛燈尤多,最新奇的是「萬眼羅」。我們如今只能從文字的描繪上去想象當時的燈籠之精美新奇。絹燈上有繪畫,詩詞,想念故土的人寫上舊時京都的逗樂的話,雅俗共賞,貴賤同樂。 還有名動一時的藕絲燈,用最上等的織錦直接織出人物圖案,「有天人、鬼神、龍像、宮殿之屬,窮極幻眇,奇特不可名。」(《鐵圍山叢談》) 《武林舊事》中還記載爲了燈籠在皇上面前爭風吃醋的逗樂事。有貴族府邸別出心裁,用細竹絲做燈籠加以彩飾,皇上見了喜歡,讓做一百盞燈籠進貢。宮廷內的工人恥於自己不能做,琢磨着怎麼樣把燈籠做得更好。就用黃草布翦縷,點染上色彩,與細竹絲做的燈籠沒什麼兩樣,總共兩天,已經做了一百盞供給了皇宮,雪了恥。此外,五色蠟紙,菩提葉均可作燈籠,誰說紙包不住火?燈籠就可以。 元宵節從唐宋盛世到清朝,一直都是重要的節日。至今西南的一些地區,把過年叫做小年,而把元宵節稱作大年。千年前的元宵節,節日氛圍的濃厚,燈籠的精巧新奇,遠非今日所能相比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