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他为官以宽厚待人著称,时人说:「他有善,则归于别人;有过,则归于自己。」 陈寔少时作县吏,有次地方上杀了人,同县有位吏员,怀疑是陈寔所杀,将他抓起来加以刑讯,陈寔吃了不少苦头,好不容易才获释放。后来陈蹇当了督邮,却并没有报复这位当年抓他、拷问他的吏员,而是请县令许某礼遇他。远近之人听说此事,均极为钦佩他的雅量。史书记载:「他代人受过之事,甚多。」可见其性格之宽厚。 陈寔居乡,也很有威望,正直无私,乡人十分信任他,有什么事,常常请他判断是非曲直。陈寔断过以后,即使输的一方也从没有感到冤屈的。乡人有顺口溜道:「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意思是:宁可被官府判以刑罚,也不要被陈寔认为做得不对。说明乡人将陈寔判断是非,看得比官府的判决重要得多。 有一年,时逢饥荒,灾民遍地。有个小偷悄悄潜入陈寔家中,藏在屋梁上,准备伺机偷些东西。陈寔发觉了,却不动声色,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便叫自己的子孙都到屋里来,严肃地训导他们道:「人不可以不加努力,那些行为不好的人不见得本性就是坏的,只不过是长期养成坏的习性,才会到如此地步。比如像屋梁上的这位君子就是这样的。」(盗贼的别名「梁上君子」即由此而来。陈寔不肯把那人叫做盗贼,而将他称作梁上君子,也可见他对人的宽厚。)小偷猛地听到这话,大为吃惊,只得自己从屋梁上下来,跪伏在地,叩头谢罪。 陈寔耐心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个恶人。你应该好好自己反省,一心向善才是。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你之所以这样,也是贫困所致。」他不但没有处罚小偷,反而叫家人送他两匹绢,使小偷能够度日。陈寔可谓善于教人向善,自此以后,他的县中就很少有盗贼了。 汉灵帝中平四(187)年,陈寔年八十四岁,逝世于家中,前来参加他葬礼的竟有三万多人,可见他生前的威望之高。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尤以陈纪(字符方)、陈湛(字季方)两个儿子最为贤能。当他们兄弟俩年纪尚幼时,有一次,有客人来见陈寔。陈寔一面和客人开怀畅谈,一面吩咐陈元方和陈季方两个儿子烧饭招待客人。 陈元方和陈季方两人都被父亲和客人的谈话深深吸引住,一面仔细听他们的谈话一面烧饭。谁知心无二用,两人光顾着听谈话,心思完全不放在烧饭上,结果本来应该将米放在竹隔上蒸熟,两人忘了将竹隔放进锅里,竟将米直接放在水中,蒸饭便煮成了稀饭。 到吃饭时,兄弟俩没有办法,只好双双来到父亲面前行跪拜之礼,承认错误说:「我们俩只顾偷偷地听父亲大人和客人谈话,蒸饭时忘了将竹隔放进锅中,结果煮成了稀饭。」 陈寔听了儿子的坦白,又好气又好笑,也别无他法,便问儿子道:「你们听了这半天,是不是能记得一点?」 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回答:「记得一点。」陈寔叫他俩说说看,于是两人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有所遗漏又互相补充。到最后,居然将父亲和客人的谈话完全复述出来,一点也没有遗漏掉。陈寔由此知道两个儿子的能耐,十分高兴地说:「能够这样,喝稀饭也没有什么关系,又何必一定要吃蒸饭呢!」 遣憾的是,陈季方很早就死了,并没有能发挥出他的才能。陈元方倒确实是有所作为,官至大鸿胪,年七十一岁才去世。 (参考数据:《后汉书•陈寔传》、《后汉书•陈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