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图)
 
2016年11月7日发表
 
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 「积德行善」的祖训,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

【人民报消息】人的福分与福气到底从哪里来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三则传统文化故事,或许从这三个故事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范氏家族兴旺八百年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轻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果然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三百多家乡亲。 范仲淹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 几辈积德行善的陶家 陶澍,湖南安化县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升监察御史。后在地方担任过川东兵备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等职。道光十年,诏加太子少保任两江总督。陶澍为官期间,理财办案、赈灾济民、疏通河运、开拓海运、整顿盐务、兴助教育,既严治务实且政绩卓越。其在历史上的声名近似林则徐。 清代梁恭辰在所编的《北东园笔录》里面,记载他阅览《闻见录》时所读到的关于陶澍祖上几代人积德行善的事迹,因此感叹「始知其积累之厚,不可不详载之以劝后人云。」 《北东园笔录》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积累过许多阴德。明朝时,乡里自卫很严,有人抓住盗匪欲将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经过。贼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复为贼。」伯含公为了给众人有个交待,也担心贼将来不能自食其力又复做贼,就赠给贼一条小船以作为养家糊口的资本。伯含公一生施舍过八条小船以帮助别人,他帮助的人都改过向善。伯含公出门常带一小筐,捡拾碎磁瓦砾以方便行路之人。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长者,曾经有人趁着雪夜入他家里盗米,他跟随雪迹脚印走到贼家门前,发现贼是所认识的人,心里体谅贼家的贫苦,默默地回到自己家里始终不提此事。30年后,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但还是隐去了盗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有一次陶家的邻里发生火灾,文衡公的夫人以仓内所存的粮食救济遭火灾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贪欲之心,因为没有经营,家道并不富裕。一天,寅亮公偶然走到江边捡到钱财,等了一整天,看见一个人慌张跑来,面如土色低头在砂砾中寻找,非常悲戚的样子。寅亮公问他,那人回答:「在外做工几年没有回家,家有老母亲。今积累几年钱财回来赡养母亲却全部丢失了,所以悲伤。」问他钱财的数目都能对上,就将钱财交还给其人。那人非常感激想分一半给寅亮公,寅亮公说:「我要是想分钱财,就不会等在这里了。」笑着将那人送走。 福建传言 无林不开榜 在《了凡四训》中有一则故事:福建莆田县林家,他们的长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要,从不厌倦。 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都是这样。道人向她说:「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团,要怎么样报答妳呢?这样吧,妳家后面有一块宝地,妳将来死后葬在那里,后代子孙当官的人数就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 后来老太太去世,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定的地点埋葬,葬后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很多。因此,福建竟有「无林不开榜」的传言(意思是每次考试发榜,榜上准有林家人)。」△

 
分享:
 
人气:39,95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