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人民报消息】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其中以君王年号纪年最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如白居易《琵琶行》有「元和十年」;全祖望《梅花岭记》有「顺治二年」;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庆历四年春」,而元和、顺治、庆历就是帝王的年号。但是,年号纪年是怎么来的呢?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使用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一二二年﹚首创的。在此之前的君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而年号是皇权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体表现。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率众狩猎,捕获一只稀有的独脚兽白麟,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为元狩元年。「狩」为打猎的意思,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 可是,没想到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个三脚的宝鼎,众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宝物,同样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公元前一一六年﹚为元鼎二年,而不称元狩七年了。之后,人们就把记录年代的开始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 《汉书‧武帝纪》上记载︰「武帝建元元年,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可见历史上并没有把汉武帝元狩元年作为年号纪年的开始。因为汉武帝是在即位的第十九年改称为元狩元年,所以汉武帝就将之前的十八年,追补了三个纪元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也就是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汉武帝把自己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一四○年﹚追订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因此,后代的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的开始。 从此以后,每次有新皇帝登基,通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变更年号。一般君王用来纪年的年号都含有吉祥之意,并冀望在位期间能带来丰年和国泰民安。如唐高祖年号武德,表示以武平天下;宋太祖年号建隆,希望国家建立后兴隆。但也些年号是因某些「吉兆」而生,如唐代宗即位不久后,一天夜里,梦见天上有个巨大的黄金印掉落在大唐国土上,他认为这是吉兆,翌日便取年号「宝应」,此年也就称为宝应元年。又武则天称帝后,有一天梦见一个巨人有双巨足,她觉得是上天降福给她,便心血来潮,改元称「大足」。 明朝以前的君王大多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就有许多个。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共有十八个年号,又《张衡传》中的「阳嘉」、「永和」则都是东汉皇帝刘保的年号。也有的皇帝即位时是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如后晋「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 到了明朝以后,形成了一个惯例,每个皇帝在位时只采用一个年号,即一帝一元。因此人们也大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世宗称为嘉靖皇帝、清圣祖称为康熙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 公元一九一一年,即清宣统三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结束长达二千多年的君主制,而年号纪年法也随之划上句号。 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国家是日本。公元纪年就是公历纪年,也叫基督纪元,开始于公元六世纪,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元年。因为流通最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所以又称为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