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祕地稱爲汗血寶馬,而在中國的歷史中被稱爲「天馬」或「大宛良馬」。

【人民報消息】汗血馬又叫阿哈爾捷金馬。原產地在土庫曼。產於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而得名。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祕地稱爲「汗血寶馬」,而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被稱爲「天馬」或「大宛良馬」。 根據頭條網報導,汗血馬身高一般在150釐米左右,常見的毛色有淡金、棗紅、銀白及黑色等,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最大的特點是速度飛快,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爲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的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在古代文學著作中,汗血寶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來說,馬的極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過200多公里,而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爲在平地上跑完1000公尺僅用1分07秒,其速度之快的確令人驚歎。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1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鼎4年(公元前112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爲「天馬」,並作歌詠之:「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爲友。」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質量,爲奪取大量「汗血馬」,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着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 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爲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爲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鬱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2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2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餘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衆多,刮目相看。 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爲這是表演的舞臺,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纖細、勃發,以爲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但總數量仍非常稀少,總共只有31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每匹的價格均在人民幣1000萬元左右,被土庫曼奉爲國寶,將其形象繪製在國徽和貨幣上,並當做國寶贈送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