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重慶原來有三處紅衛兵公墓,另兩處已被毀掉,那些在文革中受迫害的老人認爲紅衛兵公墓是文革的恥辱柱,曾經強烈要求將其毀滅,沙坪壩的這個墓園幾次也險些被拆掉。後來重慶市對墓園確定了「三不原則」: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該墓園才得以保存至今。
墓園中,共有113座墓,埋葬着404名死於1967和1968年的文革武鬥死難者。墓碑說不上精緻,而且因爲幾十年風雨的侵蝕,不少已然風化。不過,一些墓碑上草書的毛體字還清晰可辨:「可捱打,可挨鬥,誓死不低革命頭」,「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砍頭何所懼,革命志不移,敢上刀山下火海,誓死保衛毛主席」……這些語句恍惚間將人們拉回了過去那個癲狂的歲月。
1966年「文革」爆發後,同全國各地一樣,重慶的「當權派」很快被打倒,但在重慶文革中進行到最激烈的1966年至1967年間,造反派又分裂爲勢不兩立的「八一五」和「反到底」兩大派,其成員主要都是工人和學生。雙方從最初的相互辯論、拳腳相向,很快發展到用碎石、匕首、鋼釺等冷兵器相互攻擊,並在同年7月最終演變成了動用各種熱兵器的大規模武鬥。
導致雙方可以真刀真槍的原因在於:全國四分之一的軍工企業就在重慶,動用武器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八一五派」得到了駐軍的支持,槍枝彈藥充足,而「反到底派」則佔據了最重要的軍械製造廠,裝備佔據優勢。他們使重慶那個夏天的廝殺充滿了濃重的血腥味。
據大陸《文史精華》2008年第7期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當年武鬥時的慘烈。從1967年7月25日清晨開始,雙方圍着兩幢蘇式紅磚樓展開了拉鋸戰,其結果是雙方都有人員傷亡。7月29日,傳來重慶工業校發生了槍擊事件,這算是打響了重慶第一槍。兩派武鬥立即開始升級,很快發展到動槍動炮,機槍、坦克、軍艦更不在話下。衝突最爲激烈的地方是在重慶原建設機床廠,即現在的建設摩托生產基地。
從8月1日開始,「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開始了殊死的戰鬥。8月8日,望江機器廠造反派用3艘炮船組成艦隊,沿長江炮擊東風造船廠、長江電工廠及沿江船隻,打死240人,打沉船隻3艘;8月13日,兩派在解放碑激戰,交電大樓及鄰近建築被焚燬;8月18日,沙坪壩區潘家坪發生大規模武鬥,雙方死亡近百人;8月28日,歇馬場發生3000多人的大武鬥,雙方死40人……此後,雙方在「九五命令」下繳槍,但都沒有履行。
1968年雙方再次爆發大規模武鬥,這一次「八一五派」吸取了1967年的教訓,首先步步爲營,佔領了「反到底派」的據點,在「反到底派」的邊緣地帶修築工事,迫使其後退,到武鬥打起來時,「反到底派」已無還手之力。「反到底派」只好節節敗退,直至9月重慶警備司令再次發出雙方上繳一切武器的命令。據悉,「反到底派」在武鬥中戰死的人員大多就地掩埋。
武鬥期間,還發生了互相殺死俘虜的最爲殘忍的事情。比如,196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兩派激戰三日,「反到底」派慘敗,70多名戰鬥員當場死了4個,7名俘虜也被「八一五」派槍斃,而「反到底」派也槍斃了4名「八一五」派的俘虜。
根據官方記錄,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時間的武鬥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至少645人死亡。他們中最小的14歲,最大的60歲,有工人,有學生。讓人慨嘆的是,他們不是死於戰爭,也不是死於天災,而是死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同事、同學、朋友甚至親人手中。
不過,讓重慶武鬥聞名全國的不僅僅是其動槍動炮、動坦克、動軍艦,還在於其創下了一夜間就打了1萬多發高射炮彈的記錄,並因此震動了中共高層。
當年的沙坪壩地區屬於「八一五派」的勢力範圍,現在的墓地原來是一處私宅,後在此建了墓園,並曾在1962年後埋葬了幾名在中印邊境陣亡和因病死去的軍人。因爲空地不少,而且不會遭到另一派的破壞,「八一五派」遂將本派的死難者埋葬在這裏。這些死難者有的死於戰鬥,有的則是死於流彈。大多數墓都是合葬墓,最大的墓埋了37人,分三層掩埋,層與層之間用預製板分隔。不少墓碑上還都刻着「烈士」、「爲人民犧牲」之類的字樣,可如今誰會認爲他們是烈士,是爲人民犧牲的呢?倘若地下有知,他們或許明白,他們只是毛和那個瘋狂的時代的犧牲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