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近日網上流傳一篇文章,介紹知名女作家丁玲與毛澤東之間的迷離關係。丁玲是少有的慘遭迫害幾十年之後依然對共產黨感恩戴德、被後人稱爲「至死不悟」的人。觀察她的一生,也許能幫助人們走出怪異思想的漩渦。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其先祖蔣光業是明末全國三個半大財主中的半個,蔣家自稱是李自成的後裔。丁玲從小就有反叛精神,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她是屬於命運最坎坷的作家之一。

她結婚三次。與第一任丈夫胡也頻育有一個兒子,不久胡被國民黨殺害,與第二任丈夫馮達育有一女,1932年她加入共產黨,1933年她被國民黨軟禁三年,後來在共產黨的安排下,來到陝北延安。她的第三位丈夫陳明,比丁玲小13歲,1942年兩人在延安結婚時,丁玲38歲,陳明25歲。不過日後給丁玲帶來厄運的,還有她的情人——馮雪峯,1957年,她和他被打成「丁玲、馮雪峯右派反黨集團」。

儘管丁玲爲共產黨寫了很多歌功頌德的文藝作品,不過她因爲幾篇類似《三八節有感》的雜文,成爲延安整風中被批評的對象,在接踵而來的「審幹」中,丁玲被捕的歷史又似霍桑筆下無法隱滅的「紅字」,夢魘般地糾纏着她。1955年丁玲又成爲「反黨小集團」的頭目,1957年成爲聞名全國的大「右派」。經歷了風霜雨雪的北大荒歲月後,她被關進秦城監獄;出獄後又被流放山西,直到1979年才重返北京,恢復黨籍;直到她死前兩年的1984年,她被捕的歷史問題才得以「恢復名譽」。

楊開慧的好姐妹?

1936年當丁玲來到延安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親共作家。她27歲擔任「左派文聯」刊物《北斗》主編,28歲加入共產黨,32歲她離開兒女,隻身來到延安。「揭祕毛澤東與丁玲的迷離往事」一文中寫道,丁玲的突然到來,毛澤東深表歡迎,特在窯洞中爲丁玲舉行歡迎宴會。比毛澤東小11歲的丁玲,自稱是毛的髮妻楊開慧的同窗好友,因兩人志趣相同,說話投機,楊開慧大丁玲三歲,常以姐妹相稱。

文章沒有提到的是,楊開慧因爲毛澤東而被國民黨關押,但毛不但不想辦法營救帶着他兩個兒子的楊開慧,而且在沒和楊開慧離婚的情況下,就在延安與賀子珍同居,並先後生下9個孩子。按常理,丁玲應該爲楊開慧的被拋棄而看清毛澤東,但文章說,丁玲十分崇拜毛,稱他是「大奇人」,對其佩服之極,網友稱,從這點看,丁玲就不正常。

得到毛的賞識

由於得到毛的賞識,丁玲剛到延安4個月就擔任中國文學協會主任。不久毛還寫下一首詩《臨江仙》給丁玲,說:「……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可謂是毛寫給大陸作家唯一的一首詩。

當毛意識到筆桿子和槍桿子一樣重要時,毛有意栽培丁玲,小有才氣的丁玲也非常努力,創作了不少體現工農兵羣衆的「革命文藝作品」,如194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毛還將丁玲與魯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並列,令其受寵若驚。從1950年到1955年底,丁玲歷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和《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不過好景不長,接下來丁玲像楊開慧那樣領教了毛澤東的翻臉無情。在她生命最後30年中,她基本上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用她的話說是「幾十年苦楚」。不過可憐的是,她至死都沒有明白,這一輩子活着爲了什麼,誰給她帶來無盡的苦楚。


至死不悟 歌頌「黨媽媽」

1984年8月,80歲的丁玲終於盼來了「組織上」給她的「關於爲丁玲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她一字一句地念到:「……『文化大革命中把丁玲同志打成叛徒』,屬於誣衊不實之詞,應予平反。……她在二十多年的長時間裏,雖身處逆境,但一直表現好……(後來)幾次出國活動,都有良好影響。……」

在給中央組織部的感謝信中,丁玲把這份通知稱爲「紅日」,並興奮不已地向對其進行慘忍迫害的中共大表感激之情。她還稱,對黨的感激之情如「熱泉噴湧」,「黨呵!母親!你真偉大!」。

共產黨的祭品

不難看出,1984年的丁玲,腦子還停留在她被關押前的1955年的思維狀態中。美國精神科醫生楊景瑞曾指出,丁玲就像得了斯德哥爾摩症的患者,身受歹徒迫害,但反過來還感謝歹徒。不過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爲丁玲是中共特權階層,沒有生活在恐懼中。其實仔細分析丁玲的一生,不難看出她的精神恐懼埋藏得很深很久。

就拿那篇被延安整風批鬥的《三八節有感》。丁玲只是客觀介紹了當時共產黨在延安男多女少,不尊重婦女的事實,她還沒有真實揭示共產黨高層「共產共妻」的亂倫行爲,就那麼一點私下的牢騷,就給她一生帶來巨大災害,一直到死前,她都生活在恐懼中,擔心她的行爲不符合「黨媽媽」的要求,再次被共產黨拋棄,再次成爲暴政的專制對象。

今日還有極少數人像丁玲一樣,把共產黨視爲精神寄託,丁玲的遭遇就是一面鏡子。她一生追尋共產黨,但換來的是一生的苦難。誰願意重複她的生活呢?可是,跟隨共產黨走的人,誰又能擺脫丁玲類似的遭遇呢?

(大紀元記者文華新聞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