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公案,叫「香嚴擊竹」。香嚴是六祖慧能的第四代弟子,出家時正值大唐中葉。香嚴一心想尋求佛法的精義,但他的師父百丈禪師也無法使他明白。後來香嚴四處遊歷,逢人便問「什麼是佛法的精義?」一天他雲遊至一所廢棄的廟宇,晚上需要生火做飯,便將亂石扔向身後,以便騰出一塊空地砌竈。他一邊扔石頭,一邊思考「什麼是佛法的精義?」一塊石頭砸到了一根竹子上,發出「砰」的一聲。那一瞬間,香嚴突然開悟,了知了佛法之精義所在。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很多人讀了之後一頭霧水,不知道香嚴悟出了什麼。禪宗弟子的解釋莫衷一是,在我看來大多不得要領。
北宋的時候,儒家「理學」思想開始系統化,集大成者就是朱熹。朱熹提出了解真理的途徑在於「格物致知」,也就是通過窮究物質內在的規律而獲得智慧。朱熹讓儒生們去「格竹子」。
到了明朝的時候,出了位了不起的人物叫王陽明。王陽明讀書的時候也很想知道天地最終的規律,就遵循着朱熹的教導去「格竹子」。格了幾天,頭暈眼花,一無所獲,反而得了場大病。後來他經過艱苦磨礪,在窮山惡水間忽然悟道,自創了另一個儒家學派——「心學」。王陽明認爲「心」就是「理」,或者說宇宙運行的最終規律。
許多研究歷史或者儒家「理學」、「心學」學者仍然不知道朱熹和王陽明到底明白了什麼,特別是王陽明,在獲得「心學」智慧後無論是兵法、武功、治國安邦等能力產生了飛躍性的變化。
其實道理說穿了非常簡單,朱熹和王陽明各講了「香嚴擊竹」這個故事的一半。香嚴在聽到石頭擊在竹子上的那一聲後明白了——竹子的「心是空的」。
如此說來,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佛家講「空」,所謂「四大皆空」;道家講「無」,《道德經》上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中國文化也帶着深重的佛、道家思想的烙印。儘管「空、無」字面上的東西誰都知道,但其內涵卻遠非那麼簡單,恰如老子的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香嚴、朱熹或者王陽明,如果他們真的悟道了的話,他們對這兩個字的理解那要比普通人深刻得多。
但也因爲「空、無」字面上的意思簡單,所以好萊塢的大鼻子也能夠拿來使用,但是從他們在《功夫熊貓》中的詮釋來看,還遠未理解中國文化的精華。
神韻藝術團的全球巡演又將拉開帷幕,12月19日開始在費城首映北美第一場,明年2月則在華盛頓DC的肯尼迪歌劇院結束在北美的巡演。
多年以來,我一直追蹤並觀賞神韻的演出。由於編導和演員對佛法和道家思想的透徹理解,他們才能真正以簡約直白的文化形式展示佛法中的洪大智慧,其藝術形式之純善純美則已臻返本歸真的境界。一場神韻演出對智慧的啓迪,勝於皓首窮經於禪宗、理學或心學啞謎中的所得。
真的有意於中華文化尋根或僅僅想得到感官的愉悅的人,都應該去親身體驗一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