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編者按:《十論金剛經》是秦政先生與佛教界朋友探討金剛經的一些心得。本報分十日刊載)

(接上)

十論金剛經之第八

1、我們來看「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理解好象極爲悖亂,何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呢?難道佛講的不是法嗎?其實釋迦在此正告修行弟子與後人,因爲他所講的法只是針對當時人講的他的修煉故事和對那一層宇宙法理的一些體悟,就好比說你在很高的天空中感受到風,你在下來給人講風的時候,你講的東西是風本身嗎?那風任你用千般比喻萬種詮說,總不是法本身。故老子云:「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強志之曰大。」所以,釋迦說:須菩提啊,你不要認爲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在此要有所說法。如果這樣想,就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講的真正含義了。

什麼是佛法?只有修煉到高層了才會實質的看到、明白。簡言之:釋迦當年的確沒有講出真正的宇宙的法理。但他所講的話是帶有佛性的,因爲釋迦牟尼的境界是如來佛。那麼修煉者按照他「戒定慧」方法修煉,大根器者是能夠得到圓滿,但是那也只限於副元神。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話的翻譯上有缺陷,故易生歧意。真正的意思就是如前老子所說「強名之」之意,並不是指宇宙本身或如來那一層沒有法。沒有法如來講什麼呢?講什麼如是安住其心呢?如來的智慧如何生成呢?他的能力又如何運作呢?所以,不能那樣簡單理解。鳩摩羅什翻譯這個經的時候的社會文化背景是當時玄學流行,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墨客,都喜談玄,所謂的「玄」,其實是一種邏輯的辯證概念,本身就會使不了解道法的人流於一種「無可無不可」的迷惑態,鳩摩羅什譯此經,當然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自然也會以當時人的語言方式來譯了。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這裏加了一個「慧命」於須菩提之前,實是後人讚譽之語,就好象說目犍連神通第一一樣,須菩提長老被佛教徒認爲慧命第一,就是智慧和機緣第一,能夠因爲其問話而使釋迦講出了《金剛經》。但從他的回答,可見他其時已經對佛講的境界,以其智慧理解起來,也已經覺得有難度了,他擔心未來世衆生聽聞如是講法,會不會因爲不理解而生疑惑?故有此問。釋迦的回答,以此經文顯然更令後人摸不着頭腦,其實是翻譯者以玄學方式弄得詰曲熬牙,這與前此的問題是同一個,當時釋迦糾正須菩提說:「莫作是說。」那麼這裏冒出來這麼多的話,是因爲記憶者不一樣。這句話再被翻譯得顛三倒四,採用的還是一貫的肯定否定同時存在之法,其實一句說白了,就是說有這樣的衆生,也有因此一念生淨信者,都有,不能一律。

2、「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言參照前面,就是須菩提還是沒有明白,有疑惑說佛得正覺開悟,真的是沒有得到任何法嗎?佛見他還不明白所說的含意,就在那一面展現給他,對他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不是你那個理解。人能理解的意思是說開悟就是回憶起先天本來,一切是先天本來具足,沒有增加一分,沒有減少一分,只是返本歸真的證悟,所以沒有一個生命的一點法是外來的增加的。這裏可以參照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己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

佛陀的用義,就是告訴弟子不要妄求,要「無所求而自得。」這是正常修煉時期的狀態,當然宇宙正法時期不是這樣的。今天尤其不是這麼簡單,因爲它不是一個生命簡簡單單的修煉解脫,而是整個宇宙的更新與再造,根本的東西與舊的宇宙完全沒有關係,所以什麼都不重要,除了對法和主佛的態度。而這個態度的表現成度決定了生命的層次和未來。

3、「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須菩提有所領悟,釋迦接着說「複次」,就是「咱接着說」,或「再來」的意思。以此言觀之,釋迦的本義是「有法」,並非「無法」,鳩摩羅什翻譯中常將「法無定法」翻得讓後人摸不着頭腦,因爲這個宇宙法的存在實質,所以釋迦講 「不應取(拘)法。因爲一切物質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特性,他無所不在,任何一種物質中都有法性,都是法所成就,這個法所成的一切,也都是法在不同層次的存在狀態,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就是這個意思。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同化法的境界叫「無上正等正覺」。但以生命個體觀之,卻是有層次、等級和貴賤的。「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爲「一切聖賢,皆依無爲法而有區別」。其所成就一切善法,修者以空性無執的心來修煉,就會證得這樣的「一」的悟道,當然不同的層次對「一」的認識還不是一回事,但都是那個根本的原始特性派生的。

「一的一切」,必須從屬於「一切的一」,並依「一切的一」的要求和規律而調整自己。如果產生背離,就必然被淘汰。比如過去人類所熟知的修煉道路之大成儒家,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以成聖,修煉道教,在中國通常的正一與全真派別,悟真而最終成爲真人,修佛教,按「戒定慧」依教奉行,空性圓滿而本性自在成佛,都會在相應層次證悟到同樣的宇宙真理並達到自性的圓滿。這是指人類過去五千年裏普通正常的修煉態,還有許多高深的大法,是以密傳的方式不公諸於世。茫茫天宇,人類所知的修煉之法也是非常少的。公開在人類社會傳的,過去也是很低的。這也是人類應該知道的。因爲人老是喜歡用感情來衡量事物,年代久遠一點的,總在感情上把它看得很高。其實時間與空間,也不過是宇宙造化的智慧體現,高低不看年代久遠。就好比古人吃糟糠並不就是比今天人吃米飯好。人要理智地明辨這些。也許前此的東西,是爲後來真正的大法大道奠定基礎的呢?「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鳩摩羅什的翻譯,可算是把衆生害苦了,這話的意思是說如來會知過去、現在、未來,知道一切佛道神的法也都有其成住壞的過程,比如佛教到了壞的時候,就是末劫時期,那麼「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的本意是說不要僵化地固守於形式,宇宙的法、根本的宇宙特性從未變過,而一切佛道神從這個宇宙根本法中的悟道卻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要在明了這一點的情況下認識我所講的善法的含義。因爲釋迦在其它的環境中講過他的法的「正法、相法、末法、末劫」時期,故有此語。他還講過末劫時期會有彌勒佛下世傳新法,人在末劫末法時期只有用彌勒佛的新法才能得度。但他的法在正傳時期是有佛在管的,是善(正)之法,修煉人應該遵循的。

4、「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也是釋迦事後對這次所講法的評述。在講這部經的珍貴。因爲這是他在晚年達到如來後講的佛理。因爲層次、內涵上是超越以前所講的東西的。

5、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釋迦講這個話,也是因爲當時舊的宇宙的狀態,他的無可奈何。因爲釋迦從第六層宇宙下來,那麼高的層次,也只能度副元神,對於他在世間的弟子,他只能安排他們往復轉生中積累福德,而真正修煉成就的也都是副元神,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極樂世界、琉璃世界的衆生借體修煉成就者,當然還有更高的。這就是爲什麼說歷史上有許多人修成過,總體來說非常之多,但人一個都沒有修煉成的原因。他系統地給他的弟子安排了末法末劫時期的狀態,因爲這個時候法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傳法,「一統大法理」,只有在根本的問題得到扭轉,衆生同化大法,才能不離肉身而修成佛。別說衆弟子,就是當年承載釋迦牟尼的肉身也還在世間輪迴,並未得度。那麼他過去對人所做的,也就是傳出佛的修煉文化,是爲後來大法的洪傳奠定一個文化,同時爲他的弟子安排了一條歷兩千五百年累積巨大福德,有此條件最後才能聽聞大法,返本歸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這是非常明白地說了,就是說從來沒有一個進入三界的生命「人」,真正得度。「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因爲過去的狀態都是這樣,不管佛家、道家、大成儒家,也都是度人的副元神。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來到世間的萬古以來其實一個都沒有返回去。這個事情在以前乃是天機中的天機,是決對不可說的。是因爲主佛下世洪傳宇宙大法,將原來的這個狀態徹底扭轉回去,第一次談出這個天機來,並且傳出有史以來獨一份「法煉人」的修主元神的大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正法。

所以,衆生要能夠明白這個前提,才能理解今天的複雜狀態,已經不是一個生命如何按照過去的路,以自己的感情和一星半點的理解來所謂的「修行」,方向錯誤的時候,你每一步就是用尺子比着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生命的根本物質都不純了,你用再精密的辦法來打造成品又有什麼價值呢?佛、如來是具足神的一切神通的偉大覺者,是人像無存的,在過去他在世間的承載體也只是一個暫用之載具而已(今天與以後不是這樣),然而,來在世間的生命啊,釋迦又知道許多不是這兒低層所造的,是來自於很高層次,所以,世間的生命又不全是凡夫。至於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還是在說不要用人的觀念來想、來理解如來所講、所思、所行,「無我之我」是一個什麼狀態?只有真正修煉的人才會自知其義,那個狀態在真實境界是很簡單的,可是用人的語言,百千萬言卻難以表述。就是這樣。因爲過去的人類的價值,是爲末劫時期正法錘鍊成合乎要求的載體,那麼,看來凡夫一個,因爲其未來的價值,將來也知道,這不是爲凡夫而存在的。

6、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一段很讓今天的人摸不着頭腦的對話,如果你知道,當年釋迦與須菩提的對話並不止在一個平面一個層次上,而是在另外的空間還有真實的示現,也就明白這個意思了。人常常以自己的想法、觀念來想高層的事,其實都是妄心。因爲人的意識、智慧、觀念都是很低能的,而且帶着強大的情慾和自私的心理,是不能讓其看到佛的真實像的。偶爾示現,在過去也必是小範圍的,而且是對根器極佳者示現的。須菩提已經達到羅漢果位,被釋迦稱爲「第一離欲阿羅漢」,被衆贊爲「慧命第一」,他當然可以見到釋迦如來爲其展現的如來真實法象,所以很激動,連說:「如是!如是」,就是說:「哦,這樣啊!這樣啊!」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這裏釋迦提到了轉輪聖王,實是法界萬王之王的無上王尊號,又稱法輪聖王。釋迦講法中有幾大預示:其一是末法時期彌勒佛將下世傳新法,修煉人得依彌勒佛之法修煉才能圓滿。一是轉輪聖王末法時期下世正法。一是末法時期人類的狀態。這裏稱法輪聖王,觀此句式,並無過多解釋,顯然釋迦當年對弟子講法中講了大量轉輪聖王的事,故不陌生,這裏也不過多解釋。這句話的真義是衆生若要不離世俗以成聖,在人世中明明白白成就,得等到轉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傳法度人時,如來,彌勒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這個回答,已經不是着眼於問題本身,而是釋迦當時給他講法時,師徒間以思維傳感溝通和神界的全知狀態領悟時,須菩提對當時他意識到的問題,對釋迦說「按我對佛陀所說的真正意思,世人不應該以三十二相的概念來觀想如來。因爲釋迦以前教過他們觀想之法,《楞嚴經》關於觀想的東西論述很多,那也不過是低層有爲法的一個便巧途徑,但要真正理解佛法,不應着於象而去,要離相空性來證悟。「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名第一離欲阿羅漢,已證樂阿蘭那行者羅漢尊位,在離欲這個方面,他對釋迦講的觀想法非常用心,從而通過觀想而知人慾之虛妄、低下、粗糙和骯髒,因爲他在向更高層次修煉,釋迦佛在此對他講這個理,是針對他對「觀想」的用心,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自覺地認爲觀想就是打開一切封鎖的妙法。其實在更高的境界,這個有形觀想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好比一個學物理的人,以前用牛頓力學原理解二維世界的力的問題,迎刃而化,感到這的確是真理,可是在微觀原子領域,引入時間和空間變量的相對論領域,那原來的東西就是一個障礙,一個錯誤。再高,相對論的觀念也是錯的。可是在它們原有的適用領域,卻是那個層次的「真理」。所以,在如來法的境界,若人不在心性上達到那個空性境界,而是着眼於有形的妄求妄念,那就是外求,就是走邪道,永遠也不得證悟佛境界。

這個如來,這裏不是專指釋迦牟尼佛,而是指本然佛性。釋迦從菩提樹下起「金剛座」起來,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本來法相,皆因煩惱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外求爲妄念邪道,不能證得本然佛性並最終圓滿。所以過去道教有「道不外求」之誡,佛教有「佛在心中」之語,豈空言哉!以此觀之,末世還有以爲建多少廟,誦多少經,做多少好事就是圓滿之道者,其可笑復可憐也!完全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待續)

(人民報首發)                       


新唐人電視臺首推「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