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真善忍」鑄就的道德豐碑(下)
 
——──四二五」法輪功學員萬人和平上訪事件八週年訪談
 
明慧記者荷雨採訪報導
 
2007年4月2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逾萬名法輪功學員赴北京國務院信訪辦和平上訪,要求釋放被非法抓捕的四十五名天津法輪功學員,保障法輪功學員的合法修煉環境,允許法輪功書籍出版發行。當時的國務院總理等官員與法輪功學員代表進行了會談,在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當晚,法輪功學員們各自離去,整個過程安靜祥和,秩序井然。這就是震驚中外、被稱作「中國上訪史上規模最大、最理性平和、最圓滿的上訪」的「四二五」法輪功學員萬人大上訪。法輪功學員所表現出的和平理性和對正信與公義的堅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然而同年七月二十日,中共江羅集團悍然發動了一場對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的羣體滅絕性迫害,「四二五」和平上訪也被歪曲成「有政治圖謀」的「圍攻中南海」,而成爲鎮壓的主要藉口。

對此,加拿大康可迪亞大學學者竹先生認爲,「真善忍」是宇宙的真理,也是人應遵循的普世價值和道德基礎。中共政權對信仰「真善忍」的修煉者的滅絕性迫害,從根本上違背了天意、人心,從而也完全喪失了其自身的存在基礎。打擊善的必然是惡的,迫害正的必然是邪的。中共在打壓法輪功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真實邪惡面目暴露無遺,覺悟了的民衆彙集成的「三退」大潮已形成天滅中共的人間大勢。「人間不是邪惡逞兇的樂園」。

他說:「回顧『四二五』集體上訪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四二五』可以被看作是上天給中共的一次選擇的機會,是擇正從善,還是以善爲敵,不同的選擇必將帶來不同的結果。中共哪怕是有一點點爲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而考慮,爲中國人民考慮,都不至於使這場滅絕人性的迫害發生。然而,中共的本性決定其選擇了行惡,其結果也必然是爲自己選擇了滅亡,因爲與『真善忍』爲敵就註定了滅亡。」

*  「四二五」——法輪功學員理性反迫害的開始

竹先生說:「與歷次中共政治運動的受害者不同的是,法輪功修煉者自始至終就不認可任何形式的對『真善忍』的詆譭,『四二五』上訪可謂是法輪功學員理性反迫害的開始。

「法輪功修煉者信仰的是『真善忍』,他們不僅要求自己明明白白的做好人,也處處爲他人着想,所以當看到正法被誹謗、世人被謊言毒害時,才不會苟且偷安,才敢於直面世上最殘暴的國家機器,堅定的邁出家門去上訪、講真相。據我所知,當時很多人去北京上訪之前得到過消息,知道這一去很可能會被抓,但他們還是去了,甚至好些人還留下了遺書。」

回顧這風雨中走過的八年,美國學者葉先生說,儘管無數法輪功學員在迫害中流離失所,被酷刑折磨,被害致死、致殘,甚至有學員在各地的勞教所、監獄及祕密集中營中被活體摘除器官、焚屍滅跡,但是,爲喚醒世人的正義與良知,爲每個人的未來負責,法輪功學員無私無我,從未停止過講述大法美好的真相、揭露惡黨的欺世謊言和邪惡的迫害。在海內外法輪功學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共迫害法輪功的真相已曝光於全天下,法輪功的美好已經傳遍全球,越來越深入人心。

葉先生說,法輪功修煉者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承受無名的苦難中,他們仍然帶着燦爛的微笑面對社會大衆。其中特別突出的一例是,二零零七年以來,神韻藝術團在全球三十多個主要城市巡迴演出八十多場,帶給社會各界以心靈的震撼和語言難以表達的感動。

在法輪功學員的八年反迫害中,「四二五」上訪中法輪功修煉者所展現的不向邪惡妥協的精神一直延續着,反迫害的理智和平始終沒有變,堅持的「真善忍」的原則始終沒有變。

令人欣慰的是,從一九九九年「四二五」到今天,由於法輪功學員的堅持不懈講真相、反迫害,越來越多的民衆明白了真相,選擇了支持法輪功反對迫害,越來越多清醒的人們公開站出來爲法輪功說話,站出來譴責中共,站出來讚頌「真善忍」大法。這是「真善忍」的威力,是法輪功學員在苦難中無私的不懈付出的結果,是法輪功學員的付出,爲世上的人們贏得了認識真理、擁抱「真善忍」的珍貴機緣。

例如,二零零七年四月八日,中國自由文化運動把「二零零七年特別精神信仰獎」頒發給法輪功精神修煉者羣體,以表彰他們對維護人類精神信仰自由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這是中國的自由知識份子第一次以社會歷史運動的名義,表達對法輪功的敬意和支持以及對中共迫害法輪功的抗議。

從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萬名普通法輪功學員爲維護「真善忍」信仰和平上訪,到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全球超過二千萬覺醒的中國人退出中共及其相關組織,爲自己選擇了光明未來,而中共邪黨卻因對佛法真理的迫害而走向滅亡,法輪功修煉者用對「真善忍」的正信,在人間樹立了一座永不磨滅的道德豐碑。


---------------------------------------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29城市售票

新唐人電視臺隆重推出「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


 
分享:
 
人氣:20,05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