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给孩子们上《李子核》。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名叫瓦尼亚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尝了一个李子。妈妈知道后,问大家吃了李子没有,瓦尼亚说自己没有吃。后来,他听妈妈说,谁要是把李子吞下去了,肚子里会长出小树来。他被吓得脸色发白,忙说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外去了。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孩子们,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说谎话。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瓦尼亚听了妈妈话时的害怕心情,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了一个问题:“想一想,如果你是瓦尼亚,偷吃了李子又说了谎,当你听了妈妈的话后你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的回答都符合我的设计———“我会很害怕,怕肚子长出小树。”“我很担心,心想肚子可别长出小树来了。”
就在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不太爱听讲的孩子还坚持举着小手,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为了不打击他发言的积极性,我微笑着点了他。孩子说:“老师,瓦尼亚说谎是他不对,可妈妈不是也撒谎骗了瓦尼亚吗?”我的笑容凝固了。反应过来的孩子们变得十分活跃:“是呀,妈妈也撒谎了呢!”“为什么大人不诚实就没事,小孩子撒谎就得挨批评呢?”“我爸爸、妈妈就总对我说谎呢!”……我愣住了,然后是漫长的尴尬……
课后,我仍然沉浸在孩子的问题中。
是呀,我们习惯地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成人来说,“善意”却经常是“谎话”的幌子,信誉也时常被我们抛在脑后。而孩子们的眼睛却一直亮着,它们揉不进半粒沙子。
转自明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