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2月19日,一則《發改委曝光八所亂收費院校金額總計2270萬元》的消息均被各大網站作爲重點新聞放置醒目位置。一時間,網上輿論譁然,幾萬網友網上跟貼,甚至引來無數網友舉報自己知道的教育亂收費學校名稱、收費項目及數額。

中共價格檢查監督工作會議一份通報指出,2003年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主管部門違法收費金額超過21億元人民幣,不少名校被涉及。另據官方統計,中共十年教育亂收費已達2000億元人民幣,教育亂收費連續三年成爲全國價格投訴的頭號熱點。這是陳至立當上國務委員的新「政績」,她的尾巴不能不翹起來。

新華網報導說,「如今,教育亂收費已成爲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甚至被許多人視爲目前壓在人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醫療、教育與住房)之一」,「教育部幾乎年年要發通知甚至緊急通知,可是,學校的亂收費問題似乎並未減輕」,「爲什麼教育部的三令五申,會遭到學校們或明或暗的抵制?那些亂收費的學校怎麼就有了各種底氣乃至不認賬的勇氣?」

該文還披露了教育系統的其它五花八門的「創收」方式:某重點高中和某集團合作創辦學校,藉着該校原來的名氣而誘騙家長來爲孩子「教育投資」;還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竟把出題和輔導的責任推給家長,使家長在時間、精力、金錢上都不堪重負。這真是匪夷所思,家長把教育方面的事情都包了,那學校還不如黑社會,起碼人家是收錢辦事,而學校竟然只搜刮不辦事。中國老百姓不但要養各級部門,還要養中共各級黨組織,現在還要養學校,怪不得中國平均90秒鐘有一人自殺,確實是沒有活路。

文中提到,教育亂收費成爲目前壓在人們身上的 「三座大山」(醫療、教育與住房)之一。「對許多家長來說,給孩子交學費正如同醫院收治療費,不可能去討價還價,說多少就是多少」,似乎大有給老百姓撐腰討公道的意思。

但被曝光的學校不吃這套,第二天迅速做出了反應,報導說,出乎很多人預料的是,學校領導的第一反應不是象人們通常想的「不安」「羞愧」,而竟然是「一半的學校膽氣壯的「發出『胡扯』的憤怒」,甚至有院長進京討說法。他們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的,陳至立說要「創收」,領導着遍佈全國的學校亂收費。現在民憤太大了,她自己不承擔責任,卻要「雙規」 幾個學校。責任完全轉嫁出去,校宣傳部門要應答外面打來的暴風驟雨般的質問電話,而制定政策者陳至立卻風颳不着雨淋不着。大專院校的院長當然要進京向中央討個說法:爲什麼偏偏選上我們學校當犧牲品,陳至立這個時候怎麼啞巴了?

和江澤民在上海就「姘姘」的陳至立,尾隨江到了北京做教育部長,她挖空心思按照江澤民的旨意篡改中國歷史,並顛倒民族英雄和賣國賊的善惡位置,在上海藝術館裏就已經讓千古罪人秦檜雕塑由跪到站起來了。江陳爲了使教育界能夠按照他們的意思行事,首先就是使教育系統迅速敗壞。

於是,陳至立推銷在中國教育系統建立所謂的「長遠經濟眼光」,讓學校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願望而拼命腐敗斂財,學校已經不是教授道德知識、培養中華民族棟樑之材的地方,而成爲貨真價實的骯髒生意交易所、淫亂的溫床。人們看到,當教育界的敗壞愈演愈烈時,陳至立升爲主管教育的國務委員,併兼管全軍的教育工作,其目地就是爲了使教育系統爛到沒法收拾的地步。

教育系統亂收費的問題不光是斂財的問題,當道德敗壞了,一切就都不行了,亂收費只不過是個浮在最淺層的表相,其實江陳這樣做的深層意義是要毀掉中華民族的道德之根。他們認爲,根沒有了,徹底毀滅中華民族的目地就達到了。

新華網報道中有一段某高校教育專家的話,非常能說明問題,「他說,都是自己家的事,是兄弟院校的事,教育部怎好打兒子?我們又怎好說兄弟呢?他說,高校已不屬義務教育階段,而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問題的確應該被高度重視。畢竟,世界上只有中國(中共政權)存在義務教育收費的問題。」

這段話把其中的「關係」說的非常清楚,中共各級教育系統亂收費問題,雖然是人民買單,但和人民沒有任何關係,「亂收費」是中共政權的「自家事」。

教育部雖然是院校的老太爺,高校只是具體執行的「兒子」。但教育部也不是石頭縫兒裏蹦出來的,它也有媽,它的媽就是統管教育部門的國務委員陳至立,而陳至立是江澤民的姘頭,一沾「姘」字大家都明白,那就不是獨立體,陳至立傍上老江就要討江的歡心,按照江的旨意做,而江又是中共黨章、中共政權憲法裏的「三個代表」之父,所以亂收費的問題搗根兒搗到這裏,就知道要解決這個看似並不難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容易,要不動江澤民陳至立什麼也解決不了。

此次,「發改委」(「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簡稱)剛點燃了爆竹裏的「小鞭炮」,燃了個頭兒,早已忍無可忍的民衆就聚焦教育系統亂收費問題爆個沒完沒了,無數網友舉報和蒐集亂收費學校的惡行,迅速燒到了陳至立用來討江澤民喜歡的尾巴毛。

於是,教育部公開表態:「教育部非常重視,已責成有關省份教育部門和學校嚴肅對待,認真核實,切實整改」「23日,包括態度強硬的南京審計學院在內的八家學校全部承諾整改,至此,亂收費問題似乎開始告一段落」。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