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2月19日,一则《发改委曝光八所乱收费院校金额总计2270万元》的消息均被各大网站作为重点新闻放置醒目位置。一时间,网上舆论哗然,几万网友网上跟贴,甚至引来无数网友举报自己知道的教育乱收费学校名称、收费项目及数额。

中共价格检查监督工作会议一份通报指出,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违法收费金额超过21亿元人民币,不少名校被涉及。另据官方统计,中共十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教育乱收费连续三年成为全国价格投诉的头号热点。这是陈至立当上国务委员的新“政绩”,她的尾巴不能不翘起来。

新华网报导说,「如今,教育乱收费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甚至被许多人视为目前压在人们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与住房)之一」,「教育部几乎年年要发通知甚至紧急通知,可是,学校的乱收费问题似乎并未减轻」,「为什么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会遭到学校们或明或暗的抵制?那些乱收费的学校怎么就有了各种底气乃至不认账的勇气?」

该文还披露了教育系统的其它五花八门的“创收”方式:某重点高中和某集团合作创办学校,借着该校原来的名气而诱骗家长来为孩子“教育投资”;还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竟把出题和辅导的责任推给家长,使家长在时间、精力、金钱上都不堪重负。这真是匪夷所思,家长把教育方面的事情都包了,那学校还不如黑社会,起码人家是收钱办事,而学校竟然只搜刮不办事。中国老百姓不但要养各级部门,还要养中共各级党组织,现在还要养学校,怪不得中国平均90秒钟有一人自杀,确实是没有活路。

文中提到,教育乱收费成为目前压在人们身上的 “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与住房)之一。「对许多家长来说,给孩子交学费正如同医院收治疗费,不可能去讨价还价,说多少就是多少」,似乎大有给老百姓撑腰讨公道的意思。

但被曝光的学校不吃这套,第二天迅速做出了反应,报导说,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学校领导的第一反应不是象人们通常想的“不安”“羞愧”,而竟然是「一半的学校胆气壮的“发出‘胡扯’的愤怒」,甚至有院长进京讨说法。他们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陈至立说要“创收”,领导着遍布全国的学校乱收费。现在民愤太大了,她自己不承担责任,却要“双规” 几个学校。责任完全转嫁出去,校宣传部门要应答外面打来的暴风骤雨般的质问电话,而制定政策者陈至立却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大专院校的院长当然要进京向中央讨个说法:为什么偏偏选上我们学校当牺牲品,陈至立这个时候怎么哑巴了?

和江泽民在上海就“姘姘”的陈至立,尾随江到了北京做教育部长,她挖空心思按照江泽民的旨意篡改中国历史,并颠倒民族英雄和卖国贼的善恶位置,在上海艺术馆里就已经让千古罪人秦桧雕塑由跪到站起来了。江陈为了使教育界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思行事,首先就是使教育系统迅速败坏。

于是,陈至立推销在中国教育系统建立所谓的“长远经济眼光”,让学校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而拼命腐败敛财,学校已经不是教授道德知识、培养中华民族栋梁之材的地方,而成为货真价实的肮脏生意交易所、淫乱的温床。人们看到,当教育界的败坏愈演愈烈时,陈至立升为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并兼管全军的教育工作,其目地就是为了使教育系统烂到没法收拾的地步。

教育系统乱收费的问题不光是敛财的问题,当道德败坏了,一切就都不行了,乱收费只不过是个浮在最浅层的表相,其实江陈这样做的深层意义是要毁掉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根。他们认为,根没有了,彻底毁灭中华民族的目地就达到了。

新华网报道中有一段某高校教育专家的话,非常能说明问题,「他说,都是自己家的事,是兄弟院校的事,教育部怎好打儿子?我们又怎好说兄弟呢?他说,高校已不属义务教育阶段,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问题的确应该被高度重视。毕竟,世界上只有中国(中共政权)存在义务教育收费的问题。」

这段话把其中的「关系」说的非常清楚,中共各级教育系统乱收费问题,虽然是人民买单,但和人民没有任何关系,“乱收费”是中共政权的“自家事”。

教育部虽然是院校的老太爷,高校只是具体执行的“儿子”。但教育部也不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它也有妈,它的妈就是统管教育部门的国务委员陈至立,而陈至立是江泽民的姘头,一沾「姘」字大家都明白,那就不是独立体,陈至立傍上老江就要讨江的欢心,按照江的旨意做,而江又是中共党章、中共政权宪法里的“三个代表”之父,所以乱收费的问题捣根儿捣到这里,就知道要解决这个看似并不难解决的问题其实不容易,要不动江泽民陈至立什么也解决不了。

此次,“发改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简称)刚点燃了爆竹里的「小鞭炮」,燃了个头儿,早已忍无可忍的民众就聚焦教育系统乱收费问题爆个没完没了,无数网友举报和搜集乱收费学校的恶行,迅速烧到了陈至立用来讨江泽民喜欢的尾巴毛。

于是,教育部公开表态:「教育部非常重视,已责成有关省份教育部门和学校严肃对待,认真核实,切实整改」「23日,包括态度强硬的南京审计学院在内的八家学校全部承诺整改,至此,乱收费问题似乎开始告一段落」。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