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有的事情看起来复杂,做起来却很简单。9.1%哪来的?不过是当局决策层简简单单的心理揣摩得出的自然结论而已,听我给你说道说道。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率被外界戏为“七上八下”,就是老是稳定在7%、8%之间 (准确地说,是介于7.1%到8.9%)。可是,经济发展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的,几年来国际大气候更是大起大落,中国经济怎么可能就一成不变地稳定在“七上八下”呢?更有经济学家把中共当局的统计数据拿来分析,发现漏洞百出,包括所有省份的增长率全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荒谬笑话。
于是,这次要是继续这样的“七上八下”,外人一看就是假的,所以,决策层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别老是七几八几的,造假也得考虑外界反应,就是要有变化。
我们接著决策层的这个心理活动说下去。
既然不能“七上八下”,哪能大起大落吗?不行,那是暴露社会不稳定。只能在7和8的附近找个数,能选择的就只有6─7% 和 9─10%。
报6─7%?这说明经济在下滑,政治上行不通,不利社会稳定,于是,只有锁定在 9─10%上;
用9.5%?太高了些,毕竟去年有SARS和全国范围内的大洪大旱;
报9%?一个整数9,讨个吉利,行不行?不行,太凑巧了,一看就是假的。
所以,最佳选择就是9.1%,黄金答案!给那些拿“七上八下”开玩笑的人一个迎头痛击,噎死他们!
9.1%就是这么来的,是个心理活动而已,其实,过去的那个“七上八下”也是这么来的。
笔者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参与过国家的一些大型宏观经济调控课题,对于增长率和各种经济数据的运作情况有一些了解。那阵子国内很流行“数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老一代靠拍脑袋预测经济数据的官员和文科出身的经济学家受到冷落,而一大批有深厚数学和工程背景的科学家转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国家科委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系统所,甚至高尖端的航天部等单位都组织了很多人力,钱学森和原科委主任宋键等一大批科学精英全力支持,国家也大力投资。那时,当政的赵紫阳也指示说,没有定量分析的经济报告他不看。
很快,出现了很多的大型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的经济进行多方位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当时还有很大份量的“计划经济”模式,理论上看起来很适合“经济控制论”和“投入产出学”的教义。
本来是好事啊,一改过去中国老一套“政治经济学”拍脑袋的陈旧模式,引入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定性定量相结合,宏观调控中国经济。
人们很快就发现,再好的模型,原料是垃圾,出来的一定也是垃圾。这个原料主要就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和其他内部调查数据。
可笑到什么地步呢,按照宏观经济理论构造的大型数学模型,如果用那些官方数据,用计算机一算,出来的结果离谱到你要跳楼的程度,完全没有经济含义,就是说,还不如那些拍脑袋的人拍得有谱。这些科学家们是半路出家,本身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最忌讳被拍脑袋的经济学家说成不懂经济,他们敢把离谱的数据结果拿出来吗?比如说,今年GDP增长8%,拍脑袋的经济学家掐指一算,就定个8.2%吧,你信不信?当然信。数学模型告诉你说明年会是负的50%,你信吗?不信。
于是,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有的数学家们先也来掐指一算,定个“信得过”的结果。然后,采用“逆向工程法”,倒推一些数据出来,再喂给数学模型,这一出来的结果就有经济意义了;加上因为是数学模型算出来的,于是,这个结果又被赋予了“科学”的价值 (当然,我不是要否定科学家们的努力,罪在中共从中央到地方的无比虚假的统计数据收集系统)。
大家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七上八下”能维持这么多年?
对于拍脑袋的经济学家来说,总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看看当年的气候情况,小小变化一下,这不会犯政治上的任何错误,所以,离不开“七上八下”;
对于从事数量研究的科学家们,面对一堆垃圾数据,如果真实结果偏离了“七上八下”,他们自己会觉得没有信心,拿不出手,怕传统经济学家笑话,于是,通过各种办法,也会搞出个“七上八下”的增长率来;
而对于稳定压倒一切的中共来说,这个稳定的“七上八下”真是好,于是心照不宣地笑纳,不是这个结果还不干了呢,反过来又强化了具体估算的操作层人员,也拼命扭住“七上八下”不放。
年年如此,于是“七上八下”就成为了一种经济模式。
这么说吧,本来是纯粹的经济课题的“七上八下”,事实上早就脱离了经济领域,同国家的统计数据根本就没有了关系,而渐渐成为一种中国的政治文化了,甚至在往民俗文化发展。
外界不相信“七上八下”的人,常说中国农村如何穷,而维护“七上八下”的人,总说农民日子一直在变好。
也合该“七上八下”倒楣,中共国务院年初发布的“一号文件”还真揭示出了中国农民穷到什么程度,情况有多么严峻。
不过,与时俱进才是主流,即然外界怀疑嘲笑“七上八下”的声音越来越大,今年党中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冲出“七上八下”的怪圈,报出一个9.1%,封了大家的口。
下一年的增长率再回落到8.8%,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