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倡簡化字的呼聲最早起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熱血青年憤恨於國家落後捱打的處境時,他們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了替罪羊,在它身上傾注了一切失敗與絕望所帶來的滿腔仇恨,提出要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這裏面就包括了文言文和繁體字。當時的口號不是要簡化漢字,而是要廢除漢字,全部改學洋人的拼音文字。(現在人們認識到,漢字的符號特性使其成爲最先進的文字,是最適合電腦處理的。而且學習漢字能提高智商,增進聯想和創新思維的發育。幸虧這場「廢字革命」沒能成功,否則我們不是丟了西瓜去揀芝麻,得不償失嗎?這是題外話。)
簡化字來源於草書,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流傳,爲有別於正體字而被稱爲「俗體字」,只是爲了書寫方便而已,在正規場合人們還是用正規字,所以當時的人們能同時認識一個字的兩種或多種寫法。這就好比我們在家幹活時,爲了方便,喜歡穿隨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會客時依然會換成正規得體的真絲衣服一個道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千年,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就只許人們永遠穿粗布衣服而要燒掉真絲衣服了。
1956年1月底,中國大陸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如果再用繁體字就算錯字別字了。簡化字總表共有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也就是說,完全新造出了2238個新字。
那麼這個造字比例有多大呢?目前大陸規定常用字爲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合爲3500字,加上各行各業使用的專業詞彙,《通用字表》中共有7000字,也就是說掌握了7000字就能閱讀所有專業的普通書籍。七千的兩千,當然有些字不在這七千以內,但我們可以大致描述性地說明這個造字比例是很大的,難怪沒學過簡化字的人很難認識現在大陸的漢字。
爲什麼把簡化字比做粗布衣服而把繁體字比做精美的真絲朝服呢?因爲漢字在簡化了筆畫的同時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簡化了筆畫,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識別率大爲降低,於是閱讀速度反而變慢。由於人一生中看字的時間是寫字時間的無數倍,哪怕作家也一樣,所以整體來說卻是適得其反。同時,由於簡化字增加了很多偏旁部首,從而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書法家的眼裏就比繁體字粗俗難看得多。另外,由於把很多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合併成一個簡化字,經常導致語意的混亂,並使漢字本身內在的詞源關係喪失,使整個漢字系統出現結構紊亂。用過電腦的都知道,繁體字和簡化字的輸入速度差不多少,但由於新加一套簡化字體系,人爲地增加了一套檢索系統,從而使麻煩多了一倍。如果不搞簡化字,沿用歷史上幾千年的慣例,手寫時可用俗體,印刷還是用正體,那不挺好嗎?何必沒事找事多此一舉呢?用老百姓的話說,真是豆腐變成了肉價錢。
簡化字的理論根據是,綜觀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行書,草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但認真研究漢字的演變,我們不難發現,漢字的發展同時遵循著從簡趨繁和從繁趨簡的雙項規律。由於人們生活和思維的日趨複雜,要表達的內容增多,於是需要創造新字,漢字也就從簡趨繁,增加筆劃後才能造大量新生字;反之,聽任筆劃過多,不予簡化,就會日益繁複累贅,於是人們便尋求簡捷的書寫方式。但研究表明,整體看來,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文字,從簡趨繁的字多於從繁改簡的字。
推行簡化字的另一理由是爲了消除文盲,讓勞苦大衆也能識文認字。事實上大陸簡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億多,半文盲更不計其數,相反,在臺灣,依然是繁雜的正體字,可由於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學,到七十年代就掃除了文盲。由臺灣與大陸這組比較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關鍵不在文字筆畫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
贊成簡化字的人認爲,漢字不就是個代號嗎?代號不是越簡單越好嗎?與其花那麼多時間來學認字,不如多花時間來學習真正的文化。其實這是種誤解。漢字每個字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文化,一個固化的資訊模塊,在學認字寫字的同時就是在學習中國的文化。比如奮的簡化字把中間的'隹'字簡化掉了,隹是什麼?它是種候鳥,下面的田代表鳥的棲息地,這個字說明候鳥只有奮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遷徙,去掉隹就丟掉了奮的最本質的資訊。
六十年代的簡化方案使漢字由平均16筆畫降到了10.3畫,到1977年共產黨又想推行第二套簡化方案,欲將筆畫降到十以下,後因民衆反對強烈而停止。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英文中有很多字也很長很難記,我們能不能把它也簡化了呢?難道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它書寫的繁簡程度嗎?爲了簡單,廢除文字,不寫字不更好嗎?這當然是笑話,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在全球能對祖先的文字大動干戈,橫砍豎切的,恐怕只有中國共產黨人了。
談到這大家都明白了,繁體字簡化字各有優缺點,文字的繁簡難易都不是主要問題,那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非要搞簡化字呢?簡化字的背後是什麼呢?
我們發現這裏面有個巨大的陰謀,有個很深的陷阱。
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話:三代出一個貴族。意思是說,一個人文化氣質的培養是個漫長而艱鉅的任務,要經歷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氣質高貴的人,事實果真如此。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沈積都要求有個繼承過程,只有繼承了前人的,站在了前面巨人的肩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才能有所發展。所以我們說,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使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命脈被簡化字割斷了。由於那麼多新字出現,廢除了那麼多正體字,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哪怕是大學生,也很難閱讀40年前的報刊,更別說在那以前的古籍了,中華文化被攔腰砍斷了。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時發行了一百張限額的「百年書籤」,印刷精美,成爲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誰知裏面錯字連篇。如「桃李芬芳」錯成「桃李紛芳」;「直掛雲帆濟滄海」錯成「直掛雲帆濟蒼海」;「坐擁書城,富甲一方」錯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北大文人都鬧這樣的笑話,可見中華文化後繼無人也。
在中華歷史上,出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斷送了先秦以前的先皇教導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外,對文化的巨大損傷就數這次的簡化字了。活生生地把後來的炎黃子孫隔在了祖先文化長河的外面,讓新中國出生的人成了「文化無根人」,成了文化荒漠裏的人。有人說新文化運動不是倡導學習西方文化,搞拿來主義嗎?可學來學去,事實又如何呢?很多時候都是邯鄲學步,沒學到別人的,反而把自己以前的好東西也丟了。
爲什麼說這是個陰謀呢?因爲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要「知天命,敬鬼神」,這與共產黨「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暴力革命基本理論是相反的,這和共產黨的「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相沖突的。共產黨爲了使中國人跟隨他聽命於他,於是利用簡化字來砍斷其他文化養料的來源,讓其一言堂的文化封鎖和精神洗腦得以順利實現,從而鞏固其政治統治。這就是簡化字背後的陰謀。
可惜的是,有著同樣聰明想法並擁有同樣暴力的秦始皇,剛傳三代就垮臺了,成了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我們知道,歷史是從來不寬恕那些破壞文化的人,因爲他們的罪過遠遠超過殺人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