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写了在旧中国,曾长期困扰着南方的劳动人民,1200多万人身受其害的血吸虫病,在新中国大规模的群防群治之下,重点病区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个传出消灭血吸虫的喜讯,毛泽东顿时欣喜若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46年过去了,毛泽东在天有灵,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据中新社2003年09月29日电《卫生部官员透露血吸虫疫情出现反复》,文中的数据,触目惊心“近年来中国血吸虫病的局部疫情明显回升,阳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患病人数居高不下,急性感染呈上升趋势,新疫区不断增加,并逐步向城市蔓延。据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国新发现钉螺的面积分别为五百九十万平方米和一千一百五十一万平方米,加大了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目前全国慢性血吸虫病病人报告数为八十一万,但据专家估计,实际病人数可达一百万以上。”,作为一种顽固的传染病,有反复是正常的,这可以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但问题是过去已经大范围地控制了的血吸虫病为何如今却如此快速地、大规模地重新蔓延?

10月11号晚,看了中央电视台十套《科学调查》节目,标题是《瘟神再起》,央视记者对江西省血吸虫疫区进行了深入调查,所到之处“都昌县、余干县疫情触目惊心” (CCTV语),记者决心要探究“疫水难制,钉螺难灭,是天灾还是人祸?”(CCTV语),通过记者的镜头,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钉螺传播,最关键的防治方法之一,就是消灭钉螺,50年代以来,疫区消灭钉螺的主要手段,是发动千千万万农民,在冬季大搞农田水利整修时,下湖滩去翻土,沿港汊铲草皮,向小河荡里撒石灰。因为钉螺是随水体漂流的,所以必须全流域一起动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如今电视播放当年的记录片资料,灭螺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何愁钉螺不死。当年能够快速、大范围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消灭钉螺的作用不可磨灭。

防治血吸虫病需要投入,需要大量的投入,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血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992至2001年因实施了世界银行血防贷款项目,全国总投入为十亿八千七百九十万元人民币,加上各级财政的专项防治经费和疫区群众投工投劳,平均每年实际投入达到一亿六千万元。”还不够中国的“首富”们资产的一个零头,也不够上海一条只具象征意义的磁悬浮列车造价的零头。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贷款项目结束后血防投入急剧减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血防投入与贷款项目实施期间相比每年减少近亿元。”,世界银行的贷款结束了,血防经费就“每年减少近亿元。”

某县血防站长对记者算了一笔帐,县里每年拨款100万元左右,其中光人头工资就要70万,剩下的30万才是全县能够真正花在治病、灭螺开销上的。说到这里,血防站长唏嘘不已,“原先(毛泽东时代),这个投入的比例是倒过来的,30%为人头费用,70%是防治费用。”,如此的投入结构,对血吸虫病的泛滥客观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根本就是在敷衍。说富裕,50年代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比较,但50年代就是让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近2000万病人得到了免费的治疗,而今,病人从原先的几万人,快速上升到百万人,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免费的,有效的治疗。从这个层面上讲,算几分天灾,几分人祸?

记得某县血防站长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高声强调过一句话“毛泽东的时候,绝对不是这样的”,经历了治血吸虫的天灾和防治不力的人祸疫区劳动人民,和长期与治血吸虫进行殊死搏斗的疫区血防工作者,他们对“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

据(看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