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江泽落九天
这几天,北京连续不断的降雨虽然不像长江中下游的雨一样具有“杀伤力”,但是却也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生活、工作、出行等等各类每天必做的事情却因雨多而不得不省去许多细节。于是,有人说:这场雨“下”了北京人一个措手不及!
从市区到郊区、大街到小巷,连续不断下着的雨几乎光顾了北京每一个可能光顾到的地方。玉泉路立交桥水深达到1米,过桥的自行车除车把外,全部被浸在水里;方庄小区居民房院里、门前全是水,80岁的大爷竟成了排水专家,而家里舀水的瓢也成了排水工具;红领巾桥立交桥,桥上四环路车水马龙,而桥下的路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路的对面过不去。下水道堵塞、积水、路面湿滑、人行道被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随着雨水一起涌出,诸多的问题让北京几乎过不了这连续不断的雨天。
事实上,据气象部门的专家分析,北京这场雨平均降雨量超过了50毫米,但雨速均匀,只是一场普通的暴雨。按正常的城市雨容量衡量,北京对于这样的一场雨应该是能够从容应对的。但是,当这场雨下到第三天的时候,北京人还是乱了方寸。
管道不够:卡住了水
从古到今,传统意义上中国人用来治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堵”,二就是“疏”。因为北京地处中国北方,并远离几大水系,因此,北京治水的方式当首选“疏”。地上和地下管道承担着疏通雨水的主要责任。目前,北京市区地下排水管道总长度已经有600多万米,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城市的下面。
据北京市市政工程处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600多万米的地下管道在设计之初是完全可以排除北京城市地上水的。“事实上,600多万米的地下管道虽然覆盖了北京城区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却已经远远地不能达到及时排水。”市政工程处的有关负责人认为:近几年北京城市建筑面积越来越大,而市政管道的铺设速度却一直跟不上城市建筑发展的速度,自然就出现了管道相对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越来越细的现象。遇上大雨不能及时排水,也就成了地面积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解决管道积水的问题,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大地下管道的铺设力度,使地下管道的铺设与城市建筑的发展同步。
生活用水:抢排水道
据北京市节水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北京市生活用水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如此庞大的用水量自然也给排水还来了一定的困难。
据市政工程处的工作人员解释,在所有地下管道中,排雨水管道和排污水管道的划分事实上不是很明确而且也很难做到明确,这就使得生活用水、地下水、雨水等等水全部要通过地下管道来排除,生活用水的越来越多占用了大量的地下排水管道,雨水多的时候管道自然就会出现吃紧现象。这也就成了北京“雨天综合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据北京市节水办公室主任王明明介绍,减少生活用水也是缓解排水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减少城市生活用水,除按照节水办宣传的方法之外,老百姓还可以根据自己家里不同的情况制定节水计划。
白色污染:堵住了水
6月25日下午,是市政管委工程处最忙的一个下午,因为北京市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50毫米,门头沟区和丰台区的部分地区竟超过了80毫米。水从地下排不出去,只能全部积到路面上。
25日下午,记者赶到玉泉营立交桥时,积水竟然超过了1米,一位40多岁的先生过桥时水已过腰,而他手中的自行车除了车座的车把之外,其它部分全部已经淹在水中。记者看到,现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艰难的排水工作,也就是用巨大的水泵将桥下面的水全部抽出来,轰隆隆的水泵声震耳欲聋。
但是排水工作确也遇到了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首先就是白色污染物。在排水现场记者看到,水泵抽水时,总是被迫停止,经察看是被一些垃圾堵住,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颜色的塑料袋。这些塑料袋被工作人员一个个从水里捞出来之后放到一起竟然有一大堆,湿漉漉地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据现场排水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情况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光是雨天,就连平时老百姓反应的堵塞情况中也有一半是因为塑料袋污染。废弃的塑料袋经常性地堵住下水管道目前已经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群众日常的配合。尽量减少使用这些白色污染物。
绿化面积少:不能吸水
在一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全市整体的积水情况是南部和西部要比东部和北部严重。北京市青基会绿化办公室主任王谦的解释是:东部和北部的绿化面积远远大于南部和西部。
采访中记者也看到,西二环、西三环、西四环积水情况严重,而附近的草坪、树木绿化带也相对少。在朝阳区这一带,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水,同时这一带的绿化工作一直是全市做得最好的。
王主任告诉记者,植物是最好的排水设施,它可以吸收大量的降雨,我们应当注意这方面的建设,这样不但净化空气,而且还能够吸收水分。
沙尘暴后遗症:渗不了水
“北京每年的春天基本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沙尘暴,这也是北京雨天不能排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市气象局的专家这样给记者解释,“沙土大量覆盖原有的湿土,大量破坏其本来很好的吸水功能。”
在红领巾公园的附近,记者看到,大量的水不是积在路面上,而是积在路边的土地上,使得人行的道路变得十分泥泞,人们走路不得不穿上很笨重的雨鞋。一位穿着雨鞋的女士告诉记者:“她们走的这条路是沙路和泥路混和的,下雨天,沙子不吸水,而吸水的泥土又在下面,因此,水只能在路面上,很难走。只能穿雨鞋。”
新增路桥:无法排水
“越来越多的路和桥可以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并不利于城市排水。”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的老师王健坦言。“虽然每一座桥的设计者在设计之初都会考虑到整个桥的排水问题,但是从这几天的降雨实际情况来看,桥中的排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路面和桥面本身是防水的,它的防水作用决定了在降雨时桥面路面上的雨水排泄只能走其它的路,而就目前我国立交桥的建设水平来看,还不能够建立全套排水系统,所谓的全套排水就是指降雨量大时,整个桥从桥面到桥体的排水系统是一体的,桥面的水可以通过桥体排出,绝对不会有桥下积水的现象。
事实上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居民集中的地区,积水量就大,而居民分散区,积水就少。与之对应的,居民集中地路面桥面也相应的就多。方庄一带是北京一个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且紧挨着二环路。记者采访时就发现,这一带积水现象严重,尤其是住在平房里的老百姓体会更深,路面和桥面的水得不到及时地排泄,只能往居民集中的地方涌,一位老大爷带记者看了他的家:一个大约四十平方米左右的小院,因为这一带地势底,大爷的院子进了水。院子里堆放的一些杂物被水泡过,散发一阵阵难闻的气味。大爷说,他家院里的水就是外面桥上的水和马路上的水。
因此,北京市的建筑应该从排水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减轻城市积水问题。
河流问题:淤积雨水
“北京河少,在汛期不能够带动水流,这也是造成北京大面积积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北京市市政管理局宣传处郭卫东处长这样说。
北京市区内的几条相对大一些的河流,在近几年内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枯现象,部分河段甚至几年没有一点水。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对于雨后排水是不利的。
目前正在治理的马草河是南三环路边的一条河,因为近几年一直没有水,河床明显上升,这次大雨过后,不但没有起到引洪排水的作用,反而给雨水的排泄造成了很大的阻碍。6月26日,记者在草桥附近看马草河,大部分河床已经高出桥底,造成了南城部分地区积水。
无奈之余,工作人员只能是挖开河床,将河床降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大的工程,估计真正地把河床挖开最少还得一个星期。造成这种情况除自然的因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也就是说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使生活区垃圾占满了河床。
在草马河的下游,记者还看到,许多外地人在河床上面还搭起了临时的帐篷,这对于排水是极其不利的。
诸多的原因让这场雨给了北京一个措手不及。据气象部门透露,这场雨还要持续几天。正如市政管理局宣传处的处郭卫东所说:“造成积水的原因除设备及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老百姓自身。这充分的说明生态和我们居住的环境要靠我们自己来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