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实验是35年前设立的“全球意识研究项目”的一个部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多位科学家参与了这一研究,试图通过客观测量的手段来证实人类整体意识的物质存在及其作用。35年来,大量实验表明,人的意识会与随机事件仪发生相互作用,致使这些仪器产生的数据呈现规律性模式。这些设计严密的随机事件发生仪被安放在全球大约35个地区,包括欧洲、美国、印度、新西兰、菲济(Fiji)、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这些仪器会产生毫无规律的随机数据,并把产生的随机数据传入电脑,再通过国际互联网将所有的数据汇入普林斯顿的中心服务器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传输过程全部经过严格检验以确保数据的精确不变。
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根据事件的强度和媒体覆盖的广度来判断该事件是否属于人类关注的全球性事件,并界定事件持续的时间范围以便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数据特征,并与其它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布分析。标准分数的计算及卡方检验表明,重大事件受到人类广泛关注时,数据分布显著呈现规律,不再是毫无规律的随机分布。例如1998年在英国王妃的葬礼以及在日本Nagano举行冬季运动会期间,一批随机事件发生仪记录了非随机数据活动。此外,1998年8月7日发生于尼尔罗比(Nairobi)和坦桑尼亚(Tazania)的美国使馆轰炸事件也使收集到的数据非常显著地偏离了随机数据的理论分布。这种偏离存在于事件发生的当天7:15到7:45之间以及之后三个小时的事件余波强烈之时。除夕之夜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节日庆典也引发了类似效果。在1998到1999年除夕午夜前后五分种内,数据分布呈现非常明显的单一发展趋势,数据模式极为规律。
除了研究全球性事件,这一实验还对比了区域性事件与全球性事件。相对更为区域性的事件更能够引起当地人的关注,他们的意识活动对本地随机事件发生仪的影响大于其它地区的发生仪。例如,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人,1999年8月的日蚀对于在观测线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更为令人兴奋的事。测量和计算的结果证明,那些地段上由随机事件发生仪产生的随机数据分布呈现规律性模式,显著有别于其它地段随机数据的分布。
所有这些证据表明,在比较重大的事件发生时,人类大范围高强度的关注会作用于物质空间,并使物质发生具有规律的运动。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将意识视为非物质性的,不能对物质发生任何作用。全球意识研究的结果表明意识可能具有实体结构,并能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其它物质。这一方面的发现推翻了哲学范畴中物质与意识 相对立的理论,将会推动对意识具体存在形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
Roger Nelson: Correlation of global events with reg data: an interent-based, nonlocal anomalies experiement. The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Sep 2001; Vol. 65, Iss. 3; pg. 247, 21 p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