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一)

……怎樣在家裏做原子彈……拉登請進(轉載)

作者:節約用水
提交日期:2002─2─3,2:56:00

原子彈的理論本身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拿到兩堆正確的物質(通常是鈾235或鈽),然後把它們「緊緊地」放在一起,這樣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其它的事情就不必我們操心了,原子彈爆炸的好戲自然會上場。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你怎樣在家裏做原子彈。

準備工作:

我們大約需要30磅的鈾235,體積差不多有一個棒球大小,再配合一些容易得到的材料,這種炸彈就能使1/3 哩半徑內的人都會受到致命的輻射線;輻射塵隨風飄散,能使40 哩內的人都致病。如果它在紐約引爆,大概有25萬人會死亡,還有40萬人會受傷。這種效果恐怖分子應該會很滿意;這種原子彈甚至在戰場上也能派上用場。

不過要提醒各位:鈾235的份量,不要超過45磅…………最後的問題是怎樣把鈾235或鈽弄到手??留待後面再談。

開始動工:

準備妥當後,第一件事就是……………………………………………………………………………………………………………………………………………………………………………………接觸的時間夠長,而產生滿意的效果。

防輻設備:

爲了要將所有重要的步驟交待清楚……………………………………………………………………………………………………………………………………………………………………………這至少需要2萬平方尺的空間。

分離高招:

下面就要考慮用什麼方法分離…………………………………………………………………………………………………………………………………………………………………………………下面的程序太複雜了。

還有一法是用鐳射…………………………………………………………………………………………若能有愚公移山之心,或可成功,祝你好運。

(BBS,強國論壇)

(二)

《他們就這樣赴死》

庫克

在約旦札爾卡鎮,哈珊ܨ何泰利正在籌備祝捷會,慶祝兒子薩伊用「自殺式炸彈」殺死了21個以色列人。不少鄰居在樹上張掛起薩伊手持炸藥的照片,有的還用噴漆在居所石牆上噴上「21個,還沒完」的字樣,有的則在家門前將花攏放成一顆心和一枚炸彈的形狀。

54歲的哈珊說:「我兒子的作爲讓我感到自豪。他已成爲大家心中的英雄!」

像薩伊那樣的巴勒斯坦青年還有數十人,他們隨時願意引爆身上的炸彈與以色列人同歸於盡。

這種自殺式炸彈襲擊讓以色列人聞風色變。自1993年以來,自殺式炸彈襲擊已殺死200多人,炸傷幾千人。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揚言「短期內」還會有更多這類攻擊。

以色列官方相信,哈馬斯隨時有5-20名青年(18-23歲)候命發動自殺式襲擊。該組織更聲稱有「成千上萬」少年隨時準備效法先烈。「我們願意栽培這些孩子,從幼兒園開始,直到念大學。」

在哈馬斯的幼兒園裏,牆上貼着這樣的標語:「今天的幼兒園生,明天的烈士。」加沙地帶伊斯蘭大學張貼的海報則寫道:「以色列有核彈,我們有血肉炸彈。」

有些巴勒斯坦青年跟22歲的薩伊一樣,從另一途經走上自殺式炸彈襲擊者之路。這類青年自願犧牲,是由於他們對當地巴勒斯坦人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極感不滿。薩伊家中共有9個兄弟姐妹,他爲了過較好的日子,於1999年隻身來到約旦河西岸蓋勒吉利耶城,在一名教工勸導下參加了哈馬斯組織伊斯蘭教學習班。

在學習班裏,導師告訴學員當年以色列是如何「非法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如何「殘暴對待」巴勒斯坦人。「如果有人沒收了你的土地,摧毀了你的家園,建立殖民區不許你回去,又殘殺了你的孩子,阻止你上班,那麼你願爲自己的國家一戰嗎?」

哈馬斯告訴這些學員,他們一旦成爲「烈士」,親人將獲金錢撫卹,他們的照片會張掛在學校及廟宇內,而他們自己一定可在天國中佔一席位。

自殺式襲擊者通常在行動前幾天、甚至幾個鐘頭前才接到指令,而出於須保密行動,他們不準與親人道別。

參加行動者先給帶到一個墳場,披上通常用來覆蓋屍體的白布,躺在墓碑叢中幾個小時準備赴死。然後他給領到一個密室,表明願意殉教並犧牲殺敵。整個過程錄了像,以便事後公之於世。

同時,哈馬斯組織各有關單位分別挑選攻擊目標,製造炸彈,並籌備將行動成員送往目標地點。

自殺式襲擊者抵達目標地點後,將炸彈縛在身上,儘可能混入人羣。一旦四周都是以色列人,就引爆身上所縛炸彈。

去年5月18日,以色列警衛李歐ܧ卡密沙目睹21歲的麥買希與十幾個以色列人一起,在海邊城鎮內坦亞一商場排隊輪候。

卡密沙憶述:「我們互相注視着。他雙目呆滯無神。」

他察覺麥買希在以色列人羣中顯得格格不入,身上所穿的外套又大得離譜,便用無線電通知上級增援。

但來不及了。麥買希緩緩解開外套的紐扣,伸手引爆身上的炸彈,炸死了五個以色列人。

6月1日,輪到薩伊了。他開車到了特拉維夫「海豚迪斯科」。那地方是以色列青少年的熱門消遣場所。薩伊混入人羣,引爆了身上的炸彈,炸死21人,炸傷近百人。

〔美國芝加哥《神州時報》MARCH 8 Friday 2002 二零零二年三月八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