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州幾個大型電器賣場、及北京國美電器賣場爲例,二十一寸的彩電已降至四百元(人民幣,下同),二十九寸的也降至一千五百元以下。兩年前,二十九寸的彩電價格都在六千元以上。深圳百佳賣場一臺九十五升的冰箱只要一千七百元。
更令人摸不着頭緒的是,似乎沒有人是這場價格戰的贏家。先看家電製造商,長虹、康佳及TCL都已公佈的去年上半年業績大半呈現虧損,這些曾經是大陸股民追捧的績優股,現在是避之唯恐不及。
最糟糕的是,即使價格跌破頭,也不見萬人搶購的風潮,這在中國家電業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就可看出端倪,據統計,光是廣東一省,其彩電業就佔全大陸的二分之一,電冰箱佔三分之一。爲了搭上元旦假期的購物列車,廣州新大新百貨及廣州百貨前的廣場皆設立大型的電器展示場,即使每樣都是低價促銷,售貨小姐說,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中國家電市場的窘境充分體現了摩根士丹利大中華經濟區分析師謝國忠所說的,中國之所以經濟成長與通貨緊縮並存的主因-同一件事有太多人做。
中國大陸勞力成本低,家電業的技術含量不高,導致廠商蜂擁而入,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的諸侯經濟格局,每個省市都想創造自己的家電品牌,因而同一市場有太多同質競爭者,根本無法獲利。
價格戰透露了一個訊息-大陸家電業步入夕陽工業之林已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大陸家電業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最具競爭力行業的神話也不攻自破,削價競爭、沒有利潤,更遑論在產品品質上下苦心。像許多消費者將二十九寸電視買回家後,才發現許多型號早已過時,有些設計甚至是六、七○年代的,某些產品更將小型號的映像管套上大螢幕。
爲了抓住生存機遇,大陸許多家電廠商也開始力求轉型及改造。位於廣東順德市的科龍電器是大陸最著名的電冰箱生產公司。公司第一大股東容聲集團在去年十月間將所持法人股,以五億六千萬元轉價款轉讓給生產環保科技產品的外商-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完成交易後,格林柯爾以佔總股本比例二○·六%的股份,成爲公司第一大股東,也象徵着外商正式入主科龍。令人驚訝的是,截至去年六月卅日,科龍每股淨資產爲四·一七元,但格林柯爾公司竟然僅以二·八元左右的價格就取得了轉讓權。
科龍董事長兼總裁徐鐵峯對此解釋說,之所以急於讓外商入主,在於科龍如果再不調整狀態,拿出新的競爭手段,目前市場份額勢必被蠶食,所以科龍必須引入了新的高科技強勢股東。
除了科龍之外,海爾、TCL、熊貓、海信、長虹等家電業者,近年來也開始降低家電產品在公司銷售的份量,開始朝手機及通訊設計系統發展的趨勢,其中海爾及TCL的手機廣告看板,在廣州是每走幾步就可看見。
談起大陸家電業的崩盤危機,在廣州的臺商多是搖頭嘆息,一位臺商就表示,許多家電業之所以能倒而不閉,「因爲在流血的同時,又不斷補充新血液」。對於國有企業來說,預算上的動手腳及地方政府的撐腰是最具效用的,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則是不斷募集資金。另一名臺商說,這些家電企業該倒的就要倒,要徹底解決崩盤危機,停止價格戰及建立價格聯盟都是極其表象的作法,關鍵是要解決國有企業對於地方政府的依存度,以及上市公司隨意變更資金流向等制度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