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唐朝的繁华景象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加强君主专治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使当时社会空前富裕,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被史家称作"贞观之治",也成为后世向往的理想时代。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首先就是广开「讷谏」之路,尽量采纳忠臣的建议。贞观年间的政治之所以如此清明,政策的拟定上极少出现错误,主因就是唐太宗不刚愎自用,对臣子的建议能够从谏如流。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第二个值得一提的,便是广征天下贤才而加以重用。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只注重他们的长处,对于他们的过去一概既往不究,唯贤才是用。在延揽人才方面,唐太宗相当重视「科举制」。因为科举制可让毫无政治地位的中下阶层人士,只要有学问有本事,人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机会。

上面的《十八学士图》中描绘了唐太宗手下的大臣们。唐太宗之所以被誉为旷世明君,与他善于招收和使用优秀人才有很大关系。这幅图中描绘的学士们有不少是隋朝官员,或是隋朝时通过科举考试的中榜者。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第三件值得大笔特书的,就是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减轻赋役。贞观初年,关东和关中地区一连闹了三年的水旱灾,唐太宗便下诏动用国库的食粮和皇室金库的金银财宝来赈济灾民;另一方面,朝廷却尽量缩减各项经费的开支,并要求臣民勿奢侈浪费。

唐太宗也非常致力于振兴农业。特别重视「勿失农时」,例如河东万泉县因逢甘霖而造成播种的良机时,他便释放狱中的河东囚犯回家帮忙播种。在唐太宗的奖励政策下,农民纷纷回到家园从事农耕,使得唐代的农业复兴,紧接着又实施「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就是按照人口多寡分给农民一定的口分田和永业田,贯彻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此外,还实行「租庸调法」这种负担较轻的新赋役制度。

贞观时期可说达到了「司法独立」,法官判案不须遵循当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须遵守律令。依据贞观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报告:「狱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两人。」尚有许多在狱中表现良好的囚犯,可特许回家过年和家人 团聚。

另外,服侍皇帝的宫女,受唐太宗的恩典,准许其中的三千人回家结婚。

唐太宗的政绩涵盖各方面,无法在此一一详述。但贞观年间的拨乱反治而造成的太平盛世,可谓是政治清明、四海升平,因此被史家评为「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