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公开指责这种出卖先烈、忘本的败家行径。而博览会有关人员则私下说,某高官已作承诺:人民可以卖,国家都可以卖,那块石头为什么不可以卖?!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 彦涵夫人
关于在天安门广场筹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曾在报纸上有过报道。我根据自己所知,再做以下概述,以广视听。
1949年9月30日,周总理在纪念碑奠基典礼时致词:“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据说,纪念碑要设计成什么样,周总理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后,亲自审批了碑的设计方案,决定建筑造型以高而集中为主。周总理还考虑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人们将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因此以朝北方向为纪念碑正面。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仿北海公园明代“琼岛春阴”石碑设计的。在碑体正面雕刻着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周总理书写奠基石和碑文。这些都是京城刻印高手们完成的。在纪念碑下面四周装置革命历史题材内容的浮雕,是史学家、美术家提出的建议,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同意,并由史学家草拟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十大革命运动事迹作为浮雕表现的题材内容。最后经毛主席、周总理审查限定在中国近百年八大革命运动的史实。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调集一批雕塑家和画家联手合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建初始,以史学家、作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为纪念碑名誉组长,雕塑家刘开渠为副组长领导雕刻工作,画家吴作人为名誉副组长。画家彦涵为副组长,负责浮雕设计绘画工作。
纪念碑全部工程是前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具体行政事务由前市府秘书长薛子正和总务科长兼党支部书记贾国卿负责。
纪念碑浮雕工作组由雕塑家、画家、石工艺人组成。分八个组:第一组《虎门销烟》绘画设计者艾中信、负责雕塑者曾祖韶。第二组《太平天国》绘画设计者李宗津、负责雕塑者王丙召。第三组《武昌起义》绘画设计者董希文、负责雕塑者傅天仇。第四组《五四运动》绘画设计者冯法祀、负责雕塑者滑田友。第五组《五卅运动》绘画设计者吴作人、负责雕塑者王临乙。第六组《八一南昌起义》绘画设计者王式廓、负责雕塑者肖传玖。第七组《抗日战争》绘画设计者辛芒、负责雕塑者张松鹤。第八组《胜利渡江》绘画设计者彦涵、负责雕塑者刘开渠。
这八组雕塑、画稿的助手和参加者有:李祯祥、邹佩珠、王鸿文、夏肖敏、王琦、张文新、刘士敏、王卓予、陈叔光等。
石雕组:石刻艺人刘润芳(正组长),并负责《胜利渡江》雕刻工作,王耳生(副组长)等,计有11人之多(略)(其他分工不详),他们都是从河北省曲阳招来的。
我这里仅就彦涵的工作言之,他一方面要负责组织研讨题材内容和绘画设计;另一方面负责《胜利渡江》浮雕构图设计。彦涵为此收集有关资料,访问参加渡江战斗的战士,同时以其自身部队战斗生活的体验,进行画稿设计,抓住它的题材特殊性和浮雕艺术性,在构图上突出百万雄师不可阻挡的气势和人物动态变化,画面布局均衡,层次鲜明,既有绘画性又有装饰性,适应浮雕的制作。其他七面设计图均属类似情况。
自1953年开始,八面浮雕画稿经过三次设计。三次送审画稿均由彭真市长经手,最后经毛主席批准发回。由彦涵分发各组并将定稿晒成蓝图,交付雕塑领导人刘开渠。根据设计图放大,进行泥塑翻成石膏。设计画稿的任务即告完成,他们随即返回原单位。
八面设计图,有的原来幅面较长,后因浮雕尺寸改小,有的设计画面相应缩短,画中人物亦有减少,仍是按照设计图原稿的大样进行二次创作,如《胜利渡江》就是一例。最后八面浮雕在刘开渠的领导和助手、石刻艺人的共同协助下,经过长期艰辛劳动,打成石雕,最后终于胜利完成。由此可见这是一项从上到下规模庞大的集体创作。
碑体装饰纹样,为邱陵、张开先、周西珍、罗天勉、黄少军等设计。其石雕艺人,来自武强县、苏州等地,有刘印堂、刘志惠、刘典木等近十人(略)。
当时在天安门广场搭起大棚作为工作场地,设计者和石雕艺人在这里进行研讨、绘画设计、泥塑翻模、铸成石膏,最后在汉白玉石料上完成浮雕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动工兴建,于1958年举行落成典礼。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印记。天安门广场,是我国政治活动的中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宏伟的英雄纪念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子孙后代对先烈永志不忘的标记。它的建成使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人民英雄纪念碑八面浮雕,我因了解和掌握材料有限,未免有所遗漏与不周之处,尚希知情者予以补充,使其珍贵资料得以完善,让人们记住他们实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