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韞芬說,海洋中產生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記載,主要是鞭毛藻類和鞭毛原生動物過度繁殖,使淺藍色的海水變成紅色、橙色、黃色或褐色,生物學家稱之爲赤潮。引起海水變色的赤潮有300種左右,其中約70種能產生毒素。由於污染日益加重的原因,加之這類生物繁殖甚快,海洋中大面積地發生赤潮,直接危害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並通過食物鏈殃及人類。這種赤潮被稱爲有毒赤潮,是當今赤潮災害的主流。
本世紀六十年代前,我國海域內很少見到赤潮,現在,赤潮不僅次數頻繁,面積遼闊,而且時間拉長。以1998年爲例,共計發生赤潮22次,使水產養殖的魚、蝦和貝類大量死亡,經濟損失達10億元。2000年5月,浙江省舟山海域出現大面積的赤潮,竟綿延80公里,達7000平方公里,成爲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近海海域最大一次赤潮。
人類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質無論來自大氣,還是來自土壤,最終將歸爲水污染。由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再加上管理上的問題,沿江城市都把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當作不花錢的垃圾場。
以長江流域爲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佔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爲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0%,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在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城市累計污染帶長度佔長江干流污染帶總長的73%。
這一條條的污染帶衝向大海,引起中國沿海一片片赤潮。再加上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大量廢污水直接排海,簡單地說,全國產生的污染都往海里倒,已衝破了最後一道防線———沿海。如再不制止污染,今後赤潮有向遠海擴展的趨勢,其後果不堪設想。
淡水江、湖中出現的「水華」和海洋中出現的「赤潮」災害,都是由單細胞的原核生物(藍細菌)和真核生物(藻類、原生動物)在富營養化的環境中過度繁殖而發生的。可以說,淡水中的「水華」不能制止,海水中的「赤潮」也無寧日。因爲總的根源是水污染引起的「水華」和「赤潮」。
摘自(博訊網)(http://renminbao.com)